十年,中国语言文字文化向心力更强
从2007年开始,“中华诵 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传统节日诵读晚会被纳入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活动内容;全国中华经典诵读、书写、作文大赛以及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吸引了6000多万学生、教师、公务员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其中,推动了群众性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进校园工作迅速推进,2010年以来,全国共有11所直属高校及20个省(区、市)的近2万所学校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近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2007年,国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广泛采集、保存和展示反映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基本面貌的语音数据。2008年至2010年这项工程在江苏试点,目前江苏已全面完成全省70个调查点的调查工作,上海、北京、辽宁、广西等地相继启动这项工程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也在顺利进行。
同时,还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民族分会,加强了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民族分会及附设语种工作组。蒙、藏、维、哈、朝、彝、傣等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取得显著成果。2004年制定《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课题指南》,分批启动近百项科研项目。
200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新疆、西藏等10个省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专项培训,共培训教师7000多人次,极大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了双语教育质量,有利促进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
1996年以来,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与香港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10余年来,应港澳地区合作单位邀请,与15家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其培养了100余名测试员,培训普通话教师1000余名。截至2011年底,港澳地区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务员、教师等各界人士达到7.7万多人次。2010年实施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项目,两岸语言文字沟通协商机制逐步形成。(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 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