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网上放假安排也已出台,很多人开始期盼春节的到来。这不,最近有媒体在微博征集“最理想的年货”——还记得家乡的味道吗?还记得那些办年货的趣事吗?你心中最好的年货又是什么?一时间,这个征集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追捧,纷纷道出自己记忆中的年货味道。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网友们回忆中的各种年货食物,都是亲手制作的食品,有一份情感、文化传承,所以在今天这个年货去超市采购的时代,更让人回忆起那份暖融融的亲情滋味。
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食物成就“家的味道”
参与晒年货记忆的网友将各地的年货风俗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有网友说,他老家在冀中平原,小时候过年就是杀猪,大铁锅、大劈柴,炖大方块的猪肉;炸大果子、蒸很多屉馒头、枣糕,这些年货能吃到出了正月。食物虽粗糙却真实,年味扑鼻而来。
来自江西广昌的网友说,他们那里有年货“三绝”,即捶鱼、红薯肉丸仔、刀劈鱼丸,其中,捶鱼是腊月里将鲜鱼宰杀,剔骨剁肉,和粉,成饼,手拍千百次,成饼状,蒸后刀切,晒干;肉丸,则以肥瘦肉、红薯粉入臼中,捣成泥,调羹刮成丸,入甑蒸;刀劈鱼丸,不过是鱼肉做的丸子,切成形,以刀刮,落汤,一面光,爽滑劲弹。
有网友则怀念起过年时他家特有的秘制“老卤油”。这位网友说,记得当年每到腊八以后,正式开始忙年,买糖果、腌香肠、做油炸小点心、年糕和芝麻糖,“爸爸在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卤上一大铁锅的卤味,有猪耳、大肠、肉皮。家里每年秘藏一罐老卤油,卤完冷却后再收好,留待下一年再用,一年比一年香,那是记忆中最美的味道。”
家里的老人大多怀揣着一些几乎要失传的手艺,不少网友想念年货美妙滋味的同时,也想起亲手制作年货的亲人。有网友想起,每到过年前夕,爷爷奶奶在家花一天时间熬麦芽糖,和着炒的糯米,制作糖果,年后的整个春天都会吃这种糖果。“后来超市有卖的了,味道大不相同。爷爷去年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吃到这样的糖果了。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网友想起忙年的欢腾劲
准备年货也是集体的童年记忆。有网友说,忙年货时看着大人们费力的用石磨磨水磨粉,小孩帮忙加点料时而使上一把劲,就等着袋子里的水磨粉沥干了,变得充满韧性又细滑,最后包成各式口味的汤团,“找寻锅里头顶带个尖尖的肉馅儿汤团也很有趣。”
还有在灌香肠时帮点小忙的。有网友说,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做了腊肠,绞碎的农家猪肉同白酒花椒辣椒面等香料拌匀,灌入洗干净的猪小肠,香肠须得节节匀称饱满,他最喜欢的工序就是帮忙用牙签给肠衣戳洞洞出气。“在院子里搭两条小板凳,烧几捆松柏枝,奶奶熏香肠,我烤火,被烟熏到眼睛流泪,却还是很开心。香肠风干,挂在竹竿上红彤彤白花花热闹的一片。”
“小时候最怀念的就是听到消息要去打糍粑,全村的小孩儿一听到这个就都一溜烟儿跑到村头一间小屋子里围观。”有网友说,那里面有最古老的石舂,大人们将蒸好的糯米倒进去,像踩跷跷板一样踩着另一头,这一头的石头上上下下捶打着糯米,半小时后糯米就成了香糯的一整块,偷吃就成了馋嘴小孩的乐趣。
对很多网友来说,过年的记忆是混杂的,有些画面是深刻印进脑海的。有位网友说,小时候准备年货都是在外婆家,四大家子的人在一个屋檐下。爸爸、姨父们忙着写春联、贴福字;妈妈、阿姨、舅妈忙着做蛋饺、酿肉面筋、煎爆鱼;一帮小朋友忙着给灶膛加柴火,到二楼偷吃红绿丝,忙里偷闲吃个灶膛里的红薯。这就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晒的是情感文化传承
网友晒年货触发了对传统文化和亲情的怀念。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表示,如今过节置办年货就是去超市、商场采购现成的年货,甚至连过节的团圆饭都会“外包”给饭店了。而网友们晒的是过年的记忆,他们所怀念的那个时代,过年的食物丰富,基本上都是家里的亲人手工制作的,年也因此有了记忆里的独家味道,更包涵了一份情感和文化传承,这一切造就了那些专门为年而准备的食物的珍贵性,所以才深深烙在了大家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