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宰杀的鸡与轻微冷冻的鸡,哪只烧熟了吃起来更美味?许多人觉得“越新鲜越好吃”,可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却说:冷冻一会儿的鸡肉更好吃。
9月14日,记者走进“科普日”期间开放的高校实验室,南农大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识了该中心研发的肉品质量安全跟踪追溯技术系统。专家们在肉品体内移植“身份证”——芯片,借助物联网,读取芯片的条形码,宰杀、运输、销售、走上餐桌的每一个过程都“记录在案”,可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肉”。
冻鸡肉为什么比鲜鸡肉好吃呢?该中心副主任徐幸莲笑言,动物宰杀后,其肌肉组织会在几小时内因收缩而逐渐变得僵硬,这时直接烧制口感最差。但如果将其放在0℃-4℃环境中储存一段时间,肉会慢慢恢复柔软。在这个过程中,肉里蛋白质轻微分解可使肌肉嫩化,还会产生大量鲜味物质,烧制后味道更鲜美。
“前不久,我们刚发现了隐藏在水稻里的一种基因,它具有超强的氮吸收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南农大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国华介绍说,有的人喝水也长肉,而有的人吃多少却还是那么瘦。其实植物也是这样,如果它体内的基因对营养的吸收率不高,即使施再多的肥,它也没法快速生长,反而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土壤的富营养化。
经过10年探索,徐国华和团队成功发现并鉴定出这种特殊“营养基因”的功能。“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培育该基因表现强的水稻种子,以提高水稻利用肥料的‘本领’,增加产量。这种基因在全球还是首次被发现,英国一家公司最近主动和我们联系,希望能帮我们申请国际专利。”
“这些‘电子版’的田间巡视员,其实就是我们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它利用太阳能工作,摆脱了电线的束缚。”南农大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永超说,传感器可以观察农作物的长势,观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为科学管理庄稼提供“第一手资料”,帮助农民告别以往凭经验的种植模式。
这套名为“作物生长感知与智慧管理”的装置,已在我省铜山、如皋、吴江、南京等地推广,江西、山东也有使用。一套传感器成本在2000-3000元之间,如果土壤没有差异,整片农田只需一套装置即可。田永超说,通过这些“庄稼医生”24小时把脉,该施多少肥、浇多少水,农民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