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 张裕兰 文/图)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提上年货到许久未见的亲戚朋友家中拜年,是不少市民每天的主要行程。
春节期间,笔者走访亲友时注意到,在农村,部分过期、临界的问题食品成为人们“传来传去”的拜年礼物;“小白兔”、“阿尔单斯”等“傍名牌食品”也因价格低、卖相好等原因而大有市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但春节期间,部分农村地区俨然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卸货地”,“舌尖上的安全”引人担忧。
投其所好 山寨年货卖得俏
在平时的采访中,笔者有注意,多个县区乡镇副食品店内或村内小卖部,平时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各类副食占据了店铺货架的半壁江山。其价格与正规品牌食品的差距更是明显。如一件12盒装的某品牌(金典)牛奶需要68元,而在不少农村地区,一些没有听过名字、甚至产品信息都不齐全的礼盒牛奶则只需二三十元。
“一样包装得漂漂亮亮的,上面也有‘影视新星’当代言人打广告,价格还不贵,买两件提去送人,显得很大方又有面子。”在市中区史家镇,市民李文芳这样告诉笔者。
除此之外,在乡村集市上,也时常常出现“娃恰恰”、“阿尔单斯”、“小白兔”等食品的身影。它们或以低廉的价格单独出售,或“掺杂”在正规食品中“鱼目混珠”高价出售,成为春节期间农村市民走亲访友时手中的年货。
“正月初五那天回隆昌乡下老家,因为担心东西太多不好坐车,所有拜年的年货都是到了乡镇上才买的。”说起买到的“山寨年货”,家住市中区新华路的赵女士至今还觉得“很不好意思”,“那天吃自己买去的糖果时,我觉得口感不对,仔细一看有糖的是‘阿尔卑斯’,有糖的却是‘阿尔单斯’。真怕亲戚以为我是舍不得花钱,故意买的山寨货。”
笔者采访获悉,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不少人或碍于面子或贪图便宜,明知假而买假。也有人因辨别能力较差,一时误选,但发现问题食品时缺乏维权意识,而将问题置之不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问题食品、“山寨年货”在农村地区的盛行。
击鼓传花 问题食品几转手
从每年春节前夕开始,不少市民家中堆放的年货就开始陆续多了起来。春节期间大家对年货的处理方法几乎都是:抱着节约不浪费的原则,把你送给我的年货转送给他。这样,很多东西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几经转手,不知道最后落到了谁手上。最终收到的人不知道是这是谁买的,更不知道是从哪里买的。
“等年过完,准备拆点什么东西吃的时候,当中一些有问题的食品就会慢慢被发现了。”对此,家住资中县龙江镇民主村的张远富深有体会,“每年过年最容易收到的就是一些隔着外包装袋就能感觉到已经变质的糖果,生产日期、商家那些更是模糊得看不清楚。哪里还敢吃?只能扔掉。”
近年来,不少乡镇农村市民开始提着包装精美的牛奶、饮品拜年。“今年我家就收到一箱快过期的牛奶。也不知道是别人买在家里放了很久没喝,还是真的买到了问题食品。”市民余思远老家市中区凌家镇,他说春节期间,亲朋走动频繁,也没有注意哪一样东西是谁送的,再说就是知道,发现了有问题的东西也不好意思找人理论。
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回乡过年的市民都表示家中曾过收到过期食品或临界食品。“总不能因为一份拜年礼物,搞僵了两家的关系吧!但是要是真的吃出了问题,那就更不得了了!”市民沈宇告诉笔者,“所以自从去年我家发现收到一些过期的糕点,今年年前我就提醒爸妈买年货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呼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眼下,各类山寨品牌食品在城市很容易被发现、被拒绝,而在农村,却大有市场。
“今年回乡下老家过年的时候,我到小镇的副食品店内买某品牌(银鹭)的花生奶,找了几个店子都没找到,只有外包装完全一样,仅品牌名字不一样的花生奶。”在我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女士说,“老板说我找的那种花生奶已经卖完了,这些一样卖得很好,很受欢迎。”
“眼下,城市食品安全问题抓得紧,但也不能忽略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市民胡天洪说。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农村市民并非只知道、只愿意消费假冒伪劣产品,很多情况下都是受“生产决定消费”的影响:商家只卖这些,顾客便只能在相应的品种内选择。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建议:擦亮双眼 确保合法权益
目前,市场上“红午”饮料、“康帅傅”方便面等食品“傍名牌”现象普遍存在。逢年过节,农村市场问题食品、山寨食品更是一度泛滥。
对此,内江市消委会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擦亮双眼,仔细查看商品的商标、生产日期、生产厂家、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务必做到先看后买,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同时,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市场上出售的问题食品、“傍名牌”商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