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河里洗衣服的后果有多严重?总氮增加3.18倍,总磷增加1.33倍,其直接后果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等迅速繁殖、鱼类等大量死亡,严重的江河里会出现“水华现象”(海里称赤潮);
餐饮废水直排河道会怎样?水中悬浮颗粒和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剧增,微生物疯狂繁殖抢吸氧气,水面油脂覆盖又隔离了氧气,鱼儿真是没法活了……
近日,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王海博士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在市区河道取水样,然后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用科学的数据解答市民的一些疑问。
实验是科学严谨的,数据是有说服力的。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真让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各种习俗——河里洗衣、洗拖把、岸边杀鸡、剖鱼,剩饭泔水直接倒入河中等行为,居然都是污染河道的“罪魁祸首”之一。
不过也有一些人振振有词:千百年来沿河居民都是“靠水吃水”,从古到今在河里洗衣洗菜早已成为习俗。再说,河水自身有净化功能,怎么洗几件衣服、剖几条鱼就污染河道了呢?
不可否认,河道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污水只是其中的一大因素。但工业污水还有环保部门“紧盯”着,对于生活污水则防不胜防。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涉及千家万户,也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更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一个人洗衣,也许河水变化不大,但成千上万的人日复一日地在同一条小河边洗衣,量变就会引起质变,河水就不堪重负。退一步讲,古时候河道旁的人口密度远不如现在,那时的人们洗衣也没有使用洗衣粉、肥皂等日化用品,对环境的危害自然也轻得多。在当前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河道自身净化功能几近失衡的形势下,看似小事一桩的洗衣、剖鱼,就可能成为压垮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时再拿习俗作为污染河道的“挡箭牌”,无疑是掩耳盗铃。
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然而,习俗也有“良俗”与“恶俗”之分。如今,“碧水蓝天”已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五水共治”更是全市上下齐心合力的举措,那些危害到清水行动和治水成果的习俗,也应与时俱进、改弦更张、注入新风。过去在河边洗衣剖鱼的习俗,当然也要改变或扭转。
污水容易清水难。护水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更不可能立竿见影,这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7年治水终获回报,柯桥区今年上半年断面水质提升明显,特别是柯桥南部山区重现ⅰ类优质水——在当地村民的呵护下,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下,地处小舜江源头的稽东镇北溪和王坛镇南溪、双江溪水质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区最优。
我们应该为王海博士和“承禹之志,情系水乡”大学生实践团队加油,正是这种责任心和公德心,用知识和汗水让我们看到护水的紧迫感;我们也应为基层“河长”、社区干部、志愿者们喝彩,是他们不厌其烦的劝导,以情动人的讲解,让人们见证了护水的成效,感受到了治水的好处;我们更应该为绝大多数沿河居民鼓掌,他们舍弃多年的习俗,宁可自己不方便,也不污染河道,而是主动爱河护水,成为河道的“保护神”……
美好家园共同创造、护水治水人人参与。只要每一个人都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抵制各种不良习俗,“碧水蓝天”就一定能早日回到我们身边。
原标题 [河道里洗衣剖鱼,别拿习俗当“挡箭牌”]
以上内容来自:绍兴晚报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