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轻些,别伤了苗子。”包裹好的茶树苗整齐地码在地上,被忙碌的工人们装上前来收购的货车。王衍成站在车边,不时提醒一句。这是10月15日记者在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陕茶一号繁育基地旁看到的场景。
食品快速消费品网了解到这些不是普通的茶树苗,而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衍成耗时20多年精心培育的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被认定为陕西省首个、全国第9个国家茶树品种。
王衍成与茶结缘始于1984年,那时,他刚从原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安康市林业局下属的茶果站。爱钻研的他很快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并时常琢磨着怎样将茶产业发展起来。
过去农民加工茶叶,一个人1天做1斤,还得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偶然的一次机会,王衍成听说岚皋县有人从汉中引进制茶机器,一晚上就能做20多斤,而且品质很好、质量统一。他便联系了浙江一家企业,购置30多台制茶机器在安康推广。很快,新机器新技术发挥了“威力”,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和质量。王衍成也成为安康制茶从手工到机械化转变的推动者。
20世纪90年代,茶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当时的“名优茶”,既要好看好喝,还要发芽早、上市早才行。王衍成想,安康有悠久的茶树种植历史,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的时间更长,理应有更优秀的茶树品种。
紫阳县茶叶研究所的280亩老茶园,种质资源非常丰富。1992年,王衍成带着同事,来到这片茶园,漫山遍野逐块逐行观察,发现几株发芽早的单株,拟作为观察对象。
第二天,王衍成回到位于双龙镇永安村的老家,偶然发现家门前的一棵老茶树,似乎比紫阳茶园的那几株茶树芽头更长,发芽可能更早,这让王衍成很是兴奋。
经过两年观察后,王衍成利用这一单株开始第一次繁育工作。由于没有经费,他找了一片荒地,独自开荒、平地、筛土、铺苗床、扦插。第一年扦插的苗子,最终活了72株,并于1995年种植,实现了由单株到品系的跨越。他将这72株茶树苗建成了无性系试验茶园,迈出了“陕茶一号”品种最为关键的一步。
2006年,王衍成创办了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经营“汉水韵”品牌。同时,他在双龙镇三星村建起了“陕茶一号”品种对比试验园,2007年在新华村建起“陕茶一号”示范园。
培育新品种是个艰辛而又细致的活儿,仅观察叶片一项,王衍成在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小到叶片的长、宽、形状、光泽度,大到茶树的长势、树形、树姿、分枝密度、成分含量等,一年下来有上万项数据要统计分析。王衍成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摸索着。在茶树新品种培育上,他花费了数十万元,投入的时间精力更是无法统计。
2011年,王衍成培育的“陕茶一号”被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陕西省农业厅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因为长势旺、投产快、产量高、上市早等特点,“陕茶一号”受到广大茶农的欢迎。目前,“陕茶一号”在全省推广面积达10万亩,并被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引种示范。
安康的茶产业,也因“陕茶一号”而“活”了起来。从2007年开始,王衍成采用“公司 农户 科技”模式,在汉滨区4个镇建立繁育苗圃面积共650亩,建成示范样板园面积达1700余亩,800多位农村留守妇女被培养成育苗、种植技术工人。
“我们都拿时薪,比城里人差不了多少。”几年前,汉滨区晏坝镇田坝社区居民高家英跟着附近的村民来到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干起了扦插育苗的工作,她告诉记者:“附近的村民只要没有外出打工的都来这里了,工作一个小时10元钱,一天能挣个七八十元吧。”王衍成介绍,每年采茶旺季,公司一个月发放劳务费200万元左右。
2017年底,由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植物新品种权成立了“陕茶一号”产业联盟,各方携手共同拓展市场。“从品种到产品,再到品牌,要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势和生命力,让更多的茶农受惠获利。‘陕茶一号’将为陕西茶产业作出更多贡献。”王衍成说。
关键词:陕茶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