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 未来会有70万家便利店
有人说,便利店的普及程度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不断增多,便利店也迎来了迅猛发展。
《2017年中国连锁百强报告》显示,百强便利店企业当年的销售增长率高达16.9%,门店数量增长18.1%,均为行业增长率的2倍左右,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
但在罗森中国董事兼副总裁张晟看来,便利店在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按日本每2200人一家店来估算,中国应该可以达到70万家左右。而2017年,我国便利店数量仅有10万家左右,仅占预估量的七分之一。
便利店的迅猛发展也给速冻食品带来了机会。
7-11在中国的经营数据显示,速食类商品已成为便利店销售额和毛利的最大组成部分,销售额占比达42.9%,毛利贡献达46.6%。
以关东煮为例,德勤研究的调查显示,关东煮位列7-11顾客目标商品第四名,是除饮料等传统品类外,鲜食类商品的第二位。
方向 便利店产品定制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便利店数量的增多,如何增加消费者黏性,成了很多便利店都在考虑的问题。
不少便利店和便利店供应商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一方面,针对本地消费者口味喜好推特色。
俗话说,重口难调。我国各地消费者口味的差异性,也被便利店系统考虑到了。
每一天便利店在西安针对当地饮食风格开发了麻辣烫;全家针对北京市场开发了黄焖鸡米饭、春饼便当;罗森在上海部分门店更是售卖起肉夹馍。
Today便利店也引入了一些本地化餐饮产品。以武汉市场为例,它增加了当地的热干面以及国人爱吃的凉皮、串串、巴厘龙虾等小吃;在网红产品上还推出了“Today霜淇淋”,主打吃不胖的卖点,成功让单店日均销量大幅提高,并且复购率高达90%。
另一方面,针对某些特殊消费人群,研发新品。
有些厂家还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匹配不一样的产品。比如小学生追求标新立异,重视产品形状的新奇和好玩;上班族讲究口感,对品质要求高。
为了更好地给便利店供应产品,有些便利店还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或者采用OEM代工的方式。其中“轻”模式运营者,以参股形式居多(股份占比10%以下),联合食品加工企业共同设立专用鲜食工厂。比如7-11,它在北京与旺旺集团、日洋(日本食品巨头企业)合资成立了旺洋工厂,主要负责华北地区所有7-11鲜食生产。“重”模式则完全自建或以控股形式建立自有鲜食工厂,以131便利店为例,其目前拥有两家100%控股工厂。
此外,2015年Today首家加盟店落地开始,就与仟吉集团共同投资4000万元建立鲜食工厂,包括面包代工厂以及拥有四个不同温层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并整合行业OEM(定点生产,俗称代工)厂商。在北京的全时便利店也实现了“后厨+便利店”的创新。魏家凉皮也推出魏家便利,打通餐饮和便利店的连接方式。
除了便利店自身外,不少给便利店渠道供货的生产厂家也根据便利店群体的特殊需求,开启了定制化服务。汇友食品就专门为便利店系统生产了一些有特色的产品,比如脆骨棒、北海翅、墨鱼棒等,走差异化路线,品牌宣传上也突出公司打造的关东煮品牌“吃喝丸乐”,提高品牌知名度。
哪些产品适合在便利店销售?
态度 国内消费者对鲜食很宽容
根据TrendSource近期基于美国便利店内鲜食(炸鸡、热狗、Nachos)的调查,近一半(49.1%)的消费者表示对店内鲜食的安全性、食物质量适度信任,仅有2.8%的消费者完全信任其质量,另外合计约35%的消费者完全或基本不信任其质量。
相比较而言,国内消费者对于鲜食有着更宽容的心态。据调查,12.1%的消费者进便利店会购买店内料理,再算上关东煮(10.4%),饭团寿司(8.5%)、包子、三明治等鲜食的购买比例,总体数据侧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鲜食相对信任的态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便利店的客源相对固定,再好吃的产品也会遇到边际效益递减期,这就需要供应商不断创新菜品、菜式、口味等,让消费者保持新鲜感。
据悉,全家鲜食产品更新率高达50%左右,7-11每周会根据消费者喜好更新8~10个产品,而这也是我们广大冻品厂家和供应商的潜在机会。只要产品够棒,永远不缺舞台。
■案例
单店销售额出众 7-11的秘密原来在这里
说起零售界大鳄,有人会想到“网红”盒马鲜生,也有人会想到老牌生鲜大佬永辉,可从全球来看,首屈一指的则是7-11。
作为零售连锁企业,7-11是世界上连锁门店最多的,64000个店铺,遍布全球17个国家。单在日本,7-11年销售额达到2700多亿元。
行业普遍认为,7-11在品类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做到了极致,值得大家学习。在新近召开的中国冷链产业年会上,柒—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品本部长和田晓分享了7-11的“核心秘籍”。李隽/文
拥有高品质的自有品牌商品
目前,7-11在日本拥有2万多家门店,全年总来客数量约74.5亿人,每店每天平均来店客数超过1000名。2016年的营业额高达2753亿元,营业利润148.4亿元——无论是营业额还是营业利润,7-11在日本都是零售业的榜样。
7-11非常重视自有商品的研发,关于这块,和田晓表示,在公司里有一个叫法是“团队的Idea”。“这并不是单纯由我们一家公司完成,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厂商,大家一起来研发更好的商品。”和田晓说。
据说,7-11的很多自有品牌商品不仅有专用设备,很多原材料也是专用的。这是7-11极具差异化的一个方面。
这里,不得不提7-11最为基础的一个商品——饭团。在推出初期,饭团的销售量并不大。7-11不断对其原材料、设备进行更新,持续提升品质,截止到2014年,饭团销售数量达到了20亿个/年,市场份额占45%以上。
此外,三明治、关东煮也是7-11的王牌产品。为了让客户吃到热腾腾的饭团、三明治,7-11还是全世界第一家把微波炉搬到店里的便利店。
“品质”二字,单提会很虚,7-11饭团的逆袭之路上,有一个坚持品质的细节惹人注意。彼时,日本处于通货紧缩时代,各大公司都以低价饭团市场为主要竞争赛场,很多产品研发负责人认为,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更喜欢低价产品。
但7-11创始人铃木认为,在产品过剩、消费饱和的时代,相比价格高低,产品是否具备新价值才是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的关键。于是,售价两倍于低价饭团的高档饭团在7-11诞生,高品质的海苔、大米和馅料,配以出色的包装,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
由此,铃木再次确信,7-11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便利店品牌,而是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也正是在此基础上,2007年,“7-Premium”“7-Gold”“7-Select”等其他自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产品各个价格不菲,精致异常。
良好的产品搭配
在会议现场,和田晓分享了7-11各品类产品的销售占比。可以清楚看到,FF(Fast Food)在系统内占到60%,食品类产品是7-11的支柱产品,也是其最大的优势。
7-11的店面一般只有100平方米,却能容纳3000个左右的SKU,如此高的坪效决定着任何一个SKU都不可以卖不好,体现到即食产品上更是如此。7-11的产品理念是一品一功能、一品一市场、一品一客户。深度勘察用户需求,并用单品的研发和管理进行满足,是7-11的特色所在。
截至目前,7-11已经在中国开出了2600多家店,第一家店诞生于2004年的北京。店里每天会对商品进行推介,用高品质和好服务争取客户,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7-11的自有咖啡品牌。7-11咖啡的售价并不高,因其复购率高,可以成功带动甜甜圈等即食类产品的销售,是一款很好的引流产品,品质同样非常出色。
用咖啡等刚需产品引流,以甜甜圈等即食商品提高客单价,再以一些特色、有趣的产品吸引女性消费者,由此可见,良好的产品搭配很关键。
除了日配商品之外,和田晓介绍,7-11还拥有一个自己专属的面包工厂。完成自有面包品牌导入后,每家7-11便利店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有了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不止于此,在差异化产品的打造上,7-11还会加入一些日本本土元素。比如,一风堂拉面店在日本非常火爆,7-11就与其共同开发出了一款一风堂杯面,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上市仅三周,就销售了20万杯。
在产品研发上,7-11是以团队MD的形式推进的,即一款产品的研发不是由哪一个公司独立完成的,而是自上而下,联合各个供应商和工厂共同研发生产。所以,7-11供应链有一个特征:专用工厂使用占比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