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快消品网,中国快速消费品门户网站。

LOGO

热门关键词:  企业    高端  牛奶  经销商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行业分析 >

填补霉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空白 奶及奶制品品控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更新时间:2019-03-20 09:14

  本报讯 奶及奶制品中霉菌毒素检测灵敏度和通量低的技术难题一直困扰奶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楠科研团队完成的“奶及奶制品中霉菌毒素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针对奶及奶制品中霉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空白,即霉菌毒素污染水平、发生规律掌握不清的难题,经过了8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检测技术—风险评估—过程控制”为主线的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防控技术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产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18年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了解,为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事业以及食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奖励在食品安全领域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学技术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精神,2017年,中国食品报社承办了“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认可。

  据介绍,郑楠科研团队这一成果研发出了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方法,开发出多种霉菌毒素同步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高灵敏与通量检测。该研究构建了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M1等霉菌毒素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方法平台,使得我国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同时,该研究开发了奶及奶制品中14种霉菌毒素同步检测技术,在全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中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为后期霉菌毒素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这一成果构建了我国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的数据库,探明我国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的发生规律,揭示牛奶中多种风险因子共存的潜在危害,为制定霉菌毒素的安全生产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围绕影响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19种关键霉菌毒素,建立了饲料—生鲜乳—液态奶的霉菌毒素数据库平台,数据量达8万余条,覆盖了全国30个省份,包括牛乳、羊乳、水牛乳、牦牛乳、骆驼乳、驴奶等6种奶畜乳,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有效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了主要霉菌毒素的种类、分布和风险程度,解决了我国奶及奶制品霉菌毒素基础数据缺失的难题。通过运用该数据库的信息发现,我国生鲜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均处于安全标准之内。通过对我国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时空变化特点分析表明,秋季是黄曲霉毒素M1防控的关键季节,南方地区是防控的关键地区。研究表明了食品中多种风险因子共存可能构成新的健康安全风险,这一研究结果为重新评估婴幼儿食品中多种风险因子共存的潜在危害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这一成果针对我国“饲料—生鲜乳—液态奶”霉菌毒素的转化转移特征,制定了全产业链控制技术规范并指导生产,有效控制了我国奶及奶制品中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基于风险评估研究结果筛选出了我国黄曲霉毒素M1高发的地区、季节及容易发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种类,找出了饲料质量控制—奶畜饲养管理—生乳中黄曲霉毒素M1监测等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预警防控,建立了《生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控制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并在行业推广。针对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共存普遍的情况,形成了控制全株玉米青贮生产、收获、加工、贮存及取用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措施,完成了《全株玉米青贮霉菌毒素控制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有效降低了青贮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共存污染的潜在风险。

  该成果的研究受到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国家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支持,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畜牧兽医局奶业处采用,并推广至全国45家质检机构、6家风险评估实验室和7家风险评估试验站,实现了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测100%全覆盖。同时在全国23个省112家奶畜养殖场和乳制品企业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污染损失。

 (罗雯靖)


关键词:填补 霉菌 毒素 风险评估 研究 空白 奶制 品品 技术

分享到:
更多精彩热图
热门标签  网站地图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1 中国快消品网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中国快消品网,专注中国快速消费品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