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原料价格持续走低,高端加工的精品咖啡价格也不高。
2018年,云南花果山产区优质中度烘焙的咖啡豆市场价大约每半磅69元,而同样是中度烘焙的波尔萨咖啡豆则是每半磅118元,稍差一点的尼加拉瓜咖啡豆也有每半磅90元。
云南咖啡陷入低谷长期贱卖,有很大的自身原因。
雀巢咖啡专家在农艺服务部指导咖啡种植
第一,种植布局低端。
云南咖啡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整体偏低端,大多为阿拉比卡咖啡种的卡迪姆(Catimor)亚种。
这个品种耐病高产,但稍有涩味,而且区分度低,一般只能作为速溶咖啡的原料。
目前云南的普通商业咖啡豆占总产量的85%,高级商业咖啡豆占到10%,精品咖啡豆仅为5%。
云南咖啡主产州种植面积比率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云南咖啡产业以种植为主,模式单一,规模小而散,过度依赖一产,二三产延伸不足,产值不高,缺乏综合竞争力。
由于咖啡加工处理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云南咖啡的出口主要以原料咖啡豆为主,附加值很低。
第三,产地认知度低。
精品少,产业低端,市场认知度就低。
咖啡讲产地,很多都加以注明,长期以来,很少有品牌商注明云南咖啡,导致人们不知道云南产咖啡。
当然,现在随着咱们品牌意识的加强,也有越来越多标注云南咖啡的饮品出现。
除了自身问题之外,云南咖啡之所以卖不上价,更多的是因为被跨国资本盘剥。
雀巢为代表的跨国资本在推动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时,花了不少力气,但资本毕竟是要“吃肉”的,不会做慈善。
几十年来,云南咖啡让跨国资本得到了质高廉价的咖啡原料。
但由于没有确切的行业标准,缺乏深加工的技术,云南咖啡在定价权上处处被动。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每吨云南咖啡豆相比国际同等产品,至少贱卖3000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算下来,贱卖30多年来我国至少累计损失了上百亿元人民币!
有经济学家计算过,一杯30元左右的咖啡,落到咖农手里的部分居然只有两毛钱!
有了质高价廉的原料,跨国资本得以一步步扩大中国的咖啡市场。
中国的咖啡饮品市场飞速发展,达到115亿美元,并且仍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而这块市场,几乎一直被跨国资本独占。
中国缺乏本土的咖啡品牌,更缺乏咖啡文化的品牌建设,很多人以为喝咖啡是外国的消费文化,云南咖啡的认可度很低。
国内咖啡行业甚至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许多咖啡企业、商家喜欢舍近求远,以高于云南咖啡1至2倍的价格进口国外咖啡。
云南咖协会长李晓波一针见血地指出:
云南咖啡常被以低价出口海外,被国外咖啡企业包装贴牌后再高价卖回中国。
很多人喝着洋咖啡,沾沾自喜,殊不知有很大一部分洋咖啡其实就来自中国。
云南咖啡被压价收购,到国外转一圈,贴牌成为“进口咖啡”,再以更贵的身价卖给中国消费者。
跨国资本上头吃咖农,下头吃消费者,这算盘打得响!
云南咖啡,如何才能走出被贱卖的命运?
第一,培养国际格局。
咖啡本身是舶来品,又是国际化产业,如果只盯着国内的市场,觉得把国内市场做好就能吃饱,那注定是要饿死的。
只有把目光拓远,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关系,才是咖啡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第二,培养精品意识。
精品具有极高的区分度,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要打造出精品,不仅要有好的咖啡,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孵化,行业标准和品牌建设,缺一不可。
第三,发展配套产业。
在咖啡的产业链上,除了种植之外,还得在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等环节,特别是金融服务和精深加工方面下功夫。
产业链健全,附加值高,利润才高,行业才能良性发展。
第四,提高技术研发。
农作物的产业化从来都有一个标准化的问题,云南咖啡在种植和加工方面的技术还需要突破,保证咖啡产出的标准保持一致。
现在国内的人均咖啡消费量还非常低,相比欧盟的5.6公斤和美国的4.2公斤,中国仅为0.03公斤,这意味着中国咖啡市场很庞大且具有前景。
在每年超过10%的增速下,这个市场很有机会,甚至有可能孕育出世界头部的咖啡企业。
云南咖啡,只有爬出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才大有可为。
这是云南咖啡的命运,亦是中国制造的命运。
关键词: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