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复转军人韩振中传承创新“手工挂面”
韩振中,1953年河北邱城人。1970年在北京卫戍区服兵役,任战士班班长,1975年退伍转业。1999年,韩振中和女儿韩红月创办了手工挂面作坊,制作祖上传下来的明代传统手工艺——手工挂面,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手工挂面作坊已经发展到日产量3000斤,工人30多名,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成为河北邱县远近闻名的“手工挂面大王”。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缕青丝,两行红泪”。历史上,文人墨客常用青丝缕缕比喻情思绵长,寄赋思人。而在河北省邯郸市邱城镇,一个千年古镇里,有一家制作“像发丝一样纤细,比发丝更柔韧绵长”的传统手工面作坊,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韩氏手工挂面坊。
走进这间500多平方米的手工面作坊,一排排悬挂着瀑布般“白如雪,细如丝”的手工面,如同被切开的帷幔,垂落眼前,置身其中,仿佛走进历史的时空隧道,穿越到汉唐年间。
主人韩振中告诉笔者,手工挂面是用手工的空心面制作而成。它对于天气、温度、湿度的要求极严,工艺十分复杂。手工挂面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制作者将面发酵好,加入盐,将面中的韧性激发出来,研制出细如发丝的手工挂面。由于发丝面的工艺复杂,制作程序繁琐,产量有限,加上生活艰难,这种手工挂面多用于身边的病人或身体虚弱的人以及产妇坐月子或婴幼儿食用,没有作为商品出售。当年韩振中的父亲师承爷爷的家传,掌握了这门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
当年爷爷就是做这个的,韩红月后来开始和爷爷学起制作发丝面,经过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与要领。
韩振中介绍,手工发丝面是一种复杂的手工工艺,需要十几道工序,制作起来十分辛苦。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来,和面,发酵。它的发酵是在特定的温度下自然完成,不用酵母,口感更醇香、有劲道。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进行十几道工序的制作。要在中午之前,阳光最好的时候,把面搓出来,在室内自然风干。经过近十个小时的室内悬挂,基本将水分晒干,然后裁切,包装成袋装箱。
韩振中介绍说,手工挂面的做法需要很高的技巧,与机器面相比,在用盐上十分讲究。通过用盐和面,把面的韧性激发出来。三、四百斤面,多放一把盐,可能就前功尽弃。目前,手工作坊除了和面等个别程序采用机器设备外,其他十几道工序都采用手工完成。为保证口感,都采用木质原料,最大限度保留明代传统手工艺特色。
手工挂面煮的时候也有讲究,开水下锅,开锅即可捞出。由于和面时已放入盐和适量的蛋清,面虽然细如发丝,却丝丝柔韧,不易煮烂。如果在下面前先打个荷包蛋,煮出来的面麦香味就更加浓郁了。发丝面细腻润滑,入口即化,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如老人、产妇、婴幼儿以及有胃病的人尤其适合。
如今,韩氏手工面作坊每天可制作手工挂面3000斤左右,因其口味醇正,细腻,制作精良,原料优质,很受欢迎。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韩振中心系乡亲,带领周围乡亲们研发祖传手工艺,改良工艺,并将手工挂面品牌加入军农优品产销联盟,实现全国农业互联网销售。为传统手工艺品牌走出家乡,走向全国乃至海内外,闯出一条新路。
目前,在军农优品产销联盟的协助下,“手工挂面”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份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推广,意义深远。 (雯文)
关键词:铁血 硬汉 丝丝柔情面 复转军人 韩振中 传承 创新 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