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正在加快社区便利店业态“苏宁小店”的全国布局。
作为苏宁在“社区O2O”领域的重点项目,继上周五开出上海首家门店后,1月26日,位于北京刘家窑桥东和西马厂的两家苏宁小店也正式开业了。
苏宁小店是苏宁在“社区O2O”领域的重点项目,主要通过“便利店+APP”模式为消费者提供购物、餐饮、闪送、社区生活等服务。以北京门店为例,线下以销售便民商品为主,包括各类生鲜、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日用百货等,消费者可以在柜台结账,也可以通过苏宁小店APP实现扫码购物、自助收银;同时,店内还设置了虚拟货架,展示苏宁易购的线上产品,并设下单区,方便用户购买。在线上,消费者可以通过苏宁小店APP下单购物,选择两公里范围内“一小时闪送”服务。此外,苏宁小店还增加了早餐预定、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保洁、家庭维修。
不过,社区店并非苏宁小店的唯一形态。苏宁小店项目负责人鲍俊伟在接受专访时告诉界面新闻,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苏宁小店已发展出了三种主要的店面模型:面向社区家庭的80-200㎡社区店、面向办公室白领的60-200㎡的CBD店,及针对地铁、学校、医院等特定区域的20-200平米的大客流店。
不同类型店面的产品会做差异化处理,甚至会引进第三方社会化资源进行整合。举例来说,社区店会突出生鲜和水果的提供,CBD店会加强热食、方便速食产品,而扬州富春包、肚子有料、一点点奶茶等餐饮品牌也将以合作方式整合进适合的门店。
此外,苏宁小店还想满足一些及时性、碎片化需求,会在旗下推出无人货架、自助售卖机,分别投放到白领办公室以及商场、地铁等大客流区。无人货架和自助售卖机的SKU不多,主要用于获客,配合便利店形态一起更快地辐射更多客户。鲍俊伟说,苏宁小店的目标是达到两倍坪效,线上线下订单比例各占50%。
面对阿里、京东、大润发等零售商都纷纷布局便利店、日资便利店加速进入内陆市场的态势,苏宁必须抓紧时间占据更多网点。在目前已有30家门店的基础上,赶在春节前要把门店总量增加到80家。鲍俊伟透露,2018年苏宁小店设定了全国新开1500家门店、无人货架5万件、自助购物机5000台的计划。在更长远的未来3年里,苏宁小店的门店总数要达到5000余家。
为了提高扩张效率,苏宁小店会选择自建、收购、联合三种发展模式,同时借力苏宁体系中原有的线下商业资源。自建便利店会考虑依托传统苏宁店、恒大万达等合作伙伴进行选址;考虑收购北上广深的地方便利店、生鲜超市;进行供应链和物流的整合,此外也会与合作伙伴联合投资、运营。
区别于国内大型零售业态的疲软不同,便利店业态正在成为线下零售业态中增长势态最猛、发展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与其他入局者一样,苏宁也非常看好国内便利店市场的发展前景。
鲍俊伟分析称,目前线下零售业态中,大型商超业态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盒马鲜生、苏鲜生等社区生鲜超市有一定发展生机和空间,而社区便利店业态的整体增长势头最猛。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同时区域性明显,全国性连锁尚未出现。而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时,便利店业态处于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行业将出现激烈竞争局面。按照我国目前约8000美金的人均GDP来看,便利店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对苏宁小店而言,这条快车道上已经挤满了竞争者。一方面,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部分重点城市的罗森、7-11、全家等日资便利店,已经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口碑,并正在加快全国化布局,另一方面,其他零售巨头的实力和扩张速度也不容小觑。天猫小店2018财年的计划是开出10000家,而京东便利店则宣布未来5年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门店。
鲍俊伟也承认,苏宁小店进入北上广等城市很有挑战,主要因为一线城市在门店租金、人工、物流运输等方面成本相对更高。但苏宁的门店布局仍然会重点放在一线城市,“现在随便一个二三线城市的一个大型社区都会有1500户到2500户居民,这完全符合一个便利店支撑点,也是我们一个机会点。”
而对于智能技术发展下的“无人便利店”概念,鲍俊伟认为,目前概念大于实际意义,相关技术成本过高,“技术的成熟需要过程,当电子标签、重力感应校验等技术都能够在出厂阶段植入商品,这样成本才会大幅度降低。”但对无人便利店的探索还是要做,2018年一季度苏宁小店也会测试开出三家“无人便利店”。
经过8年的互联网转型,苏宁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大(苏宁易购广场)、多专(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苏宁影城、苏宁极物、苏宁易购汽车超市)、两小(苏宁小店、苏宁易购县镇店)”的业态产品族群。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近期公开表示,苏宁的内部目标是,“三年互联网门店达到20000家左右、实现2000多万平方商业实体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