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杯奶至少一杯是进口,奶源自给率待提升
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国民对于健康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以乳制品为代表的营养健康型产品进一步受到了消费终端的认可。
但对比于超市货架中琳琅满目的乳类产品,以及巨头乳企动辄数十亿元、百亿元的年营收规模,近年来,上游原奶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奶业振兴成为了产业链的集体共识。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诗琪 摄
据张智山介绍,尽管国民对乳制品的消费热情与日俱增,但横向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35.8千克,仅为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整体差距还是很大。同时,国产原料奶还不得不面临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奶源自给率一度由2008年以前的90%以上,跌落至如今70%的“安全底线”以下。
奶牛养殖仍是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
业界对奶源自给率提升奔走呼吁,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原奶产量近年来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主要依靠奶牛单产提升,国内奶牛的存栏量呈现出下滑趋势。
记者注意到,国产原料奶自2014年起一度陷入了一种“供应过剩”的假象——奶价持续下跌却没有销路,进口大包粉以低价优势“大行其道”,进口液态奶亦在终端畅销。
张智山对此表示,大包粉的确具有价格优势,这种冲击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大量成品液态奶跋山涉水来到中国售卖,不得不提高杀菌温度,使保质期长达一年,与国产液态奶竞争应没有优势,盲目消费是重要原因。经历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一些消费者依旧觉得国产牛奶的质量不如国外。实际上,对比以国产生鲜乳为原料的液态奶,同类进口产品的保质期和营养物质在当前并不占优势。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0)》数据,我国已经连续11年组织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2019年,生鲜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7%以上;乳蛋白、乳脂肪的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25%、3.82%,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菌落种数、体细胞抽检平均值优于欧盟标准;三聚氰胺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1年保持100%;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7%和99.8%。
低温奶或成奶业振兴破局关键
在张智山看来,结合国内乳制品的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低温奶优势,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将会被逐步缓解。
据介绍,我国乳制品中,仅有两类产品必须要以鲜奶为原料,明令不允许添加大包粉,一种是学生饮用奶、另一种是巴氏杀菌奶。而经历了乳企近年来的积极布局,我国低温巴氏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并成为下游乳企展开竞争的新“战场”。
伴随着伊利、蒙牛等巨头乳企近来对上游原奶企业的收购布局,一场“抢牛”、“抢奶”的大战一触即发。在此背后,低温奶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成为主因。张智山对此分析称,低温巴氏奶在液态奶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领军企业和区域中小企业在低温奶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
而在低温奶市场的助力下,我国原料奶供应亦重新进入紧张状态。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底开始,国内原奶价格已经连涨数月。对于来之不易的原奶上行周期,张智山也给出了乐观的预测。
他分析道,考虑2020年国际奶类产量的平稳状况,预计进口量不会有大幅增加,国家乳品贸易量将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发展国产原料奶依旧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从现在到2021年,国产原奶价格将处于趋稳略增的状态,原料奶产量将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