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让每一位乳业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年。那一年,中国乳业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浩劫。标准缺失、监管乏力、原料乳质量低、奶牛饲养水平差、建厂无规、市场无序、乱抢奶源、掺杂使假等问题成为引发这场乳殇的深层原因。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乳企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砥砺前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乳制品行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从国务院到各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乳制品法规标准和政策,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这“四个最严”,落实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责任;各乳品企业实施产业链管理新模式,从牧草种植开始,大力发展自有奶源,建设规模化养牛场,升级改造技术装备,完善规范企业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历经十年生死困局、涅槃重生,中国乳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食品制造业。
1月1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京召开首届中国乳业质量年会暨中乳协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来自全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和主流媒体的代表近200人出席会议。会上,中乳协发布了《中国乳业十年巨变》报告;国际乳联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作了《乳制品工业2017年发展形势及2018年展望》质量工作报告。国家食药监总局监管一司司长张靖、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还对在2017年度婴幼儿配方乳粉主流品牌质量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26家企业进行了表彰。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在作《中国乳业十年巨变》报告时表示,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乳业通过社会共治在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乳制品原料及产品中三聚氰胺的监测结果均为“零”。这充分证明三聚氰胺已成历史。
乳制品法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2008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乳制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这些法规政策及标准包括:《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13年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年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规定》《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关于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规范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十几项政策法规。这些法规政策涵盖了奶牛养殖、原料乳收购、乳制品加工、质量控制、市场监督、产品销售及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
2010年以来,国家卫计委陆续颁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达74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生产规范标准3项、检验方法标准50项。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是我国第四代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参照CAC和欧盟相关标准制定,是世界要求最严、技术含量最高的标准之一。
这些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了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了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水平,推动了乳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政府监管严密有效
2008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多项监管措施,强化对企业、市场和产品的监督与管理,有效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这些监管措施包括:
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实施许可管理;对乳制品、婴幼儿生产企业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对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生产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要求乳制品、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实施ISO、HACCP管理体系、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制度;对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实施流通许可管理等。
强化对企业的监督检查。自2010年8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省局对辖区内的乳制品企业,每月安排一次监督检查,派专员驻厂监督;2013年12月开始,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实施抽取使用的各批次原料乳粉进行三聚氰胺检验;对婴幼儿乳粉企业开展不定时、不通知的“飞行检查”;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原料采购检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产品出厂检验制度落实、不合格产品管理、各种台账记录管理、产品追溯和电子信息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等19项,检查结果如实向社会公布。
自2014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体系进行检查以来,对8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93次,责令停产整顿企业16家,立案查处企业8家。2017年检查38家企业。所有被检查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大型知名企业和小型企业;有牛乳粉企业,也有羊乳粉企业。
自2010年以来,国家对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实施密集的质量监督抽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每年都制定监督抽检计划,对乳制品每季度全覆盖抽检1次,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实施月月抽检全覆盖,对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不合格产品一律进行下架、召回、销毁处理和企业整改等严格处理。
2016年,全国乳制品监督抽检共计41035批次,合格率99.6%。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532批次,合格率98.7%。
2017年前三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共抽检乳制品1169批次,合格率99.6%;全国地方共抽检24259批次,合格率99.3%。2017年1—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432批次,合格2425批次,合格率99.72%。
原料乳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奶源是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只有原料乳质量好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这是“三聚氰胺”事件铁的教训。十年来,乳业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逐步淘汰“庭院式饲养、副业式经营”的散养模式;大力发展企业自有奶源,从饲草饲料种植、奶牛饲养到乳制品加工,倡导企业实施全产业链管理新模式;大力推广机械挤奶,对奶站进行整顿提升等,使原料乳的质量安全得到明显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全国奶类总产量3712万吨,与2008年3782万吨基本持平。2016年全国奶牛养殖场(户)平均存栏75头,其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比例达到53%,而2008年尚不足20%。奶站由2.3万家减少到6130家,机械挤奶率由2008年的51%增加到100%。
企业自有奶源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企业自有奶源平均为26.5%,其中超过50%的企业达40%。2016年,企业自有奶源比例突破30%,有的企业已经实现100%。2016年,全国荷斯坦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单产6.4吨,规模化养殖场达到8.4吨,10吨以上养殖企业相当普遍。全国生鲜乳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3.22%,规模化养殖场为3.33%(国家标准≥2.8%);乳脂率平均值为3.81%,规模化养殖场为3.87%(国家标准≥3.1%);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5万个/mL,规模化养殖场为13.1万个/mL(国家标准为200万个/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59.2万个/mL,规模化养殖场为30.1万个/mL(美国国家标准为75万个/mL,我国暂无规定)。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的检测合格率为100%,生鲜乳检测合格率为99.8%。
自2008年以来,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所有企业的设备水平、检验能力、科研能力、质量保障能力、职工队伍专业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生产过程实现程控化操作管理,达到“智能化工厂”的水平。原料进厂、产品出厂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批批检验。真正做到了原料可溯源、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纠。
如今,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检测检验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国家监督抽检显示,婴幼儿配方乳粉合格率:2014年98.3%,2015年98.9%,2016年98.7%,2017年1—11月份99.72%。
乳制品合格率:2014年99.3%,2015年99.5%,2016年99.6%,2017年前三季度99.6%。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监测的32大类食品中,合格率是最高的。
行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2008年,乳业销售收入1431亿元,乳制品产量1811万吨,其中液体乳1525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约35万吨。2016年,销售收入3504亿元,乳制品产量2993万吨,其中液体乳2737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约80万吨。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145%、65%、79%、129%。
2008年以后,经历了两次换发生产许可证,乳制品生产企业数由815家减少到610家。2010年底,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企业139家,2012年第三次换发生产许可证,共核发生产许可证128家;2014年第四次换发,核发生产许可证103家。目前,全国有10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
随着行业规模的逐年增大,行业的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2017年,伊利、蒙牛、光明等12个“中国乳业领军品牌”销售收入达1705.07亿元,占全行业的48.66%,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伊利、蒙牛、光明、圣元、飞鹤已跨出国门,在资源优势的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居世界乳业第八位和第十位。
关键词:乳殇 十年 沧桑 巨变 中国 乳业 生死 困局 浴火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