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看来,随着地方政府及下游乳企对奶牛养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乳业上下游的利益联结将更加紧密,未来“抢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高价抢奶”背后,是我国奶源紧张、乳制品消费的持续增长。
乳企暂未受“抢奶”影响
中乳协的通知称,协会近来不断接到会员单位反映,在一些地区又出现了高价抢奶现象,要求各会员单位维护收奶秩序,严格履行收奶合同,执行各地制定的原料奶收购指导价,做到“不抢奶、不降质、不压价、不抬价”,调节余缺要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
“‘高价抢奶’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的6月-10月,多是南方乳品企业来收。”天津奶农刘向东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到夏季,奶牛产奶量就会因热应激效应而下降,“南方更热,夏季用奶量还大,因此从2000年起就有乳企到北方来临时收奶。”
去年夏天严重缺奶时,有“奶贩子”给刘向东开出的奶价超过6元/公斤,较同期合同价和地区指导价高出1/3左右。山东奶农李振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北方地区的公斤奶价多在4元多,而南方乳企给出的临时收奶价能达到6.5元/公斤,最高时能达到7元/公斤。
刘向东口中的“奶贩子”,实则是替乳企临时收奶的中间人,收奶手续也正规齐全。不过,生鲜乳经过中间人倒手后,通常要在收奶价基础上再加一些“服务费”,这意味着到达南方乳企手中的奶价将“更高一筹”。
在保证完成大乳企收奶合同的情况下,刘向东偶尔会卖给“奶贩子”一些奶,因为对方给出的价格“确实有诱惑力”。而在高价诱惑下,一些奶农会单方面撕毁与大乳企签署的收奶合同,或者到三四月份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北方乳企的正常收奶”。
在乳业上游杂志《荷斯坦》主编豆明看来,每年夏天确实有一些南方乳企到北方来临时收奶,但“抢奶”情况并不严重。刘向东和李振说,今年到目前尚没有碰到临时收奶的“奶贩子”。
伊利、蒙牛方面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目前企业收奶情况稳定,合作牧场没有发生因“高价抢奶”而影响奶源供应的情况。
关键词:乳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