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6日对外通报了小麦粉等11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抽检显示,包括桶装水、酱油、乳制品在内的多类食品存在不合格项目。与此同时,食品国家监督抽检将走向常态化并定期公布。通过结果的公布,向广大消费者传递食品安全信息,倒逼食品生产企业负起主体责任。同时,通过公布结果来倒逼基层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014年05月06日 中新网)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食品,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经过国家的不断整治,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只要一抽查,就能发现不合格产品,这些现象让人痛心。
这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抽检结果,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一些小型、微型食品生产企业的问题突出,餐饮服务食品也问题不少。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督促整改的措施,并决定将监督抽检将走向常态化并定期公布。笔者认为,只在将抽检结果定期公布是最有杀伤力的,通过公示可以让群众清楚的知道问题产品信息,不再购买此类产品,倒逼企业作出整改。
定期通报抽检结果来达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目的,效果肯定是明显的。一个多月前,中央纪委监察部门开通网上举报直通车,鼓励网民揭开各种隐身“四风”的面纱,为反腐献计献策。该做法取得了网民的大力支持,为政府的反腐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样的道理,通过定期晒抽检结果,一方面可以对违规企业形成震慑,督促其整改;另一方面也能让网民加入到整治食品安全的队伍中来,群策群力共同保障食品的安全。
最后,对不合格产品的公示也不能仅限于一些政府网站,公示的范围应该扩大,可以在在全国的重要电视台、报纸上刊登,曝光相关企业,让更多民众知晓,不购买其产品。这才是违法企业最致命的地方,只有在此下足功夫,企业才会自觉的提高其产品的质量。最后,应该在法律上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只有依靠法律的力量,才能对相关违法人员形成震慑,让他们在平时的生产中不敢轻易越过法律这要红线。食品安全违法,应该加重惩罚力度。(长江网 赵荪愚)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