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飙”、“刹不住车”、“快吃不起了”……提到水果的价格,很多市民这样说。家住东五环的马姐也说:“两三年前,我买20元的水果,能吃一周;现在随便挑挑就得100元,只够吃两三天的。”
夏季是水果销售旺季,现在水果为什么贵?到底贵在哪了?为探究水果从批发到零售的所有加价因素,日前,本报记者化身果商学徒,跟随石景山某社区菜场的一名果商一起进货,记录了一个小柠檬从“走出”新发地批发市场,到浸润市民舌尖儿的整个涨价之旅。
进价比去年
涨两倍
时间:清晨5点30分
地点:新发地精品水果区
单个柠檬标价:3元
清晨5点30分,被湿气氤氲的京开路与新发地批发市场已经车水马龙。皱纹如沟壑般纵横的刘东(化名)如约出现在市场东门,两天前他答应与记者在此碰头。
对于刘东来说,这是让他觉得新鲜的一天——他的小店第一次有了学徒。他在听闻记者想在朝阳区开个水果摊儿并想拜他为师、上交学费后,决定带记者去“蹚一蹚进货的深水”。
在新发地东门的关卡处,一个表情严肃、肌肉黝黑的红衣小伙使劲儿往刘东车里望了望,一脸沉默地把他“放”了进去。
刘东驱车来到精品水果区,一个身着冬衣、梳着辫子的大姐直接把刘东领进冷库。在灼热夏日的对比下,这里仿佛是冰天雪地的北极——红苹果、小黄杏、青柠檬这些不胜枚举的水果在记者眼里都如同瑟瑟发抖的待宰羔羊;一个衣着单薄的人只需在这里待上短短十几分钟,即会感觉到膝盖处传来的刺骨疼痛。
刘东以每箱150元的价格批发了一箱国产柠檬。记者细数箱内的柠檬个数,发现箱子里共有50多个,上秤一称,共12斤。如此算来,柠檬的单个价钱将近3元,每斤柠檬为12.5元。记者问这位大姐:“听说柠檬光批发价就比去年涨了一倍,为啥啊?”大姐说:“其实是比去年这时候涨了两倍。外国的柠檬产地减产,国内的供不应求。今年许多水果都因为产地减产而比去年贵了。”
刘东又转了两家店,分别批发了桃子、杨梅与葡萄等水果,商户大多认得刘东的脸,直接把实价报给他。效率极高的刘东将他心爱的金杯车填满后,便准备驱车前往石景山,去售卖他新入手的瓜果了。
一到菜场
直接加2元
时间:早晨6点40分
地点:南四环路
单个柠檬标价:5元
在开出新发地市场时,刘东交了10元钱的市场“出门费”。他告诉记者,除私家车外,每辆来进货的车出门时都要交费,车身再长点儿的收15元或更多,即使是小电动三轮车也要收5元。当面包车行驶至南四环路上时,记者用自带弹簧秤称了一下儿装柠檬的箱子,发现其净重0.6斤,去掉箱子重量,一斤柠檬的进价并非12.5元,而是13.2元。
记者问刘东:“柠檬进价是3元一个,13.2元1斤,你打算论个卖还是论斤卖,卖多少钱?”刘东脱口而出:“论个卖啊,1个卖5元,挣2元。”记者追问:“每个柠檬要加这么多钱?”刘东说:“你算算除了进价以外的成本啊,那些钱都要分摊在水果身上。”记者用手机软件测出,从新发地到刘东所在的菜场,刘东单日的水果运费约55元。
刘东接着说:“因为摊铺摆在社区菜场,每天摊位费也要50元。”
刘东又补充道:“夏天水电费每天也得10元,店里有冰箱,所以烂的水果少。”如此算来,除了进价以外,刘东每天的成本还有市场出门费、运费、摊位费、水电费,约合120多元。
记者算了一下儿:“1个柠檬就能挣2元,这一箱里的50个柠檬如果全卖出去,就能给你挣100元,把每天的成本全捞回来了。其他水果上的加价,都是纯赚啊?”刘东笑着肯定了这个答案,他还补充道:“柠檬可不是‘如果能卖出去’,是‘肯定能卖出去’。”
贴上“洋标签”
再涨2元
时间:早晨7点30分
地点:石景山区某社区菜市场
单个柠檬标价:7元
把水果从车里搬运至果摊儿时,刘东捡了十几个个头较大的柠檬,以每个5元的价钱摆放在摊铺上。这时,记者以为刘东会把剩下的柠檬全部放入冰柜冷藏;而令记者吃惊的是,刘东竟又挑出了近20个个头最小、两头稍尖的柠檬,分别贴上了写有“CITRTCOS DE TUCUMAN”的椭圆形小标签,并包上一个小塑料袋,准备当做“洋货”以每个7元的价格售出。标签上最后一个单词是阿根廷著名的柠檬产地图库曼省。
记者问刘东:“所有的进口水果都是这样来的吗?”刘东称:“不一定,但贴个外国标,抬点儿价,那些喜欢买外国水果的人就会信。这事也没人管,你上哪查去啊?”
一个柠檬从不到3元涨到7元,翻了一番还多。刘东还以每斤进价4.4元的价格批了2箱荔枝,到了菜场以每斤9元卖出;2元1斤批发的麒麟西瓜,也加价卖到3.3元。记者感叹:“水果只是坐了一次你的面包车,价格却像是坐了一次过山车。”刘东说:“不然,我们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