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
存粮损失大不划算
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
今年夏天,山东农民老王种的小麦喜获丰收,与往年一样,他把收获的近万斤小麦全部卖给了粮食公司。“如今,超市里什么主食都有,我家已经几年不蒸馒头了,随吃随买。再说,家里地方小,也没地儿存粮食。现在粮食收购价格高,卖了也划算。”老王说。
记者近日在山东、河北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现在的农村不仅家里储粮的农户减少了,而且存粮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农民不愿意储粮,既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高有关,也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损失大相关。
首先,过去农村家庭存粮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口粮消费,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不少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主要依靠从市场上购买粮食来解决,农户家庭存粮的意愿有所下降。这些年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更加激发了农民的卖粮积极性。
其次,农户储粮装具简陋,许多农户家中还是用塑料编织袋、苇席、瓦缸等装具存放,保管技术水平较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储粮损失较大。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因此农户长期储存粮食的性价比较低,在经济上不划算。
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户储存的粮食在售卖时缺乏搬运劳动力,使得农户不愿意多存粮。
有关负责人——
没有存粮后果严重
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5000亿斤,但“藏粮于民”不该放松
一些农民反映,以往,粮食丰收,农户家里都主动储存上千、数千公斤粮食,一年下来,基本上用不着到商品市场上买粮。而现在,通常只存储几个月的口粮,大量消费需要的粮食再从商品市场购买。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农户储粮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5000亿斤,占到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
“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松‘藏粮于民’,反而应该更加重视和提倡农户家庭储粮。”这位负责人说。
一方面,农民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备灾备荒的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倡导“藏粮于民”具有比较好的基础,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在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一旦粮食市场供应出现紧张,如果农户家庭没有存粮,外界粮食又难以及时运达,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继续倡导‘藏粮于民’,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位负责人说。
国家粮食局——
标准化粮仓助力藏粮于民
2013—2015年将建设约500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
“有了‘小粮仓’,储粮不再愁。”2011年,河南登封市为1.2万家农户建设了“小粮仓”。这种粮仓用优质彩钢板制作,有效容量1000公斤,具有防鼠、防霉、防潮等优点,受到百姓欢迎。
为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农民储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粮食局积极研发和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并于2007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种粮农民建设“小粮仓”。2010年,这项工作已在全国23个省(区、市)138万农户正式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共向全国25个省区市的506万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可存储粮食约190亿斤,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11.7亿斤,为农户增收11.5亿元。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支持全国26个省区市的800万农户购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并加强对农户储粮装具使用技术指导,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知识培训,逐步建立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2012年已下达建设任务307万套,2013—2015年将继续建设约500万套标准化储粮装具。
国家粮食局表示,将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行为,严格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做好这项惠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