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在广东散装花生油生产与销售较为集中的阳江、肇庆等地调查发现,号称“无任何添加”、“自榨”的花生油,压榨工序简陋,卫生环境触目惊心。广东省质量监督食品检验站出具的3份检测报告显示,这些送检的“自榨”花生油,均被检出高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3倍,这无疑给“自榨油”市场浇了一盆冷水。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怀念儿时油铺里浓香扑鼻的花生油的味道。或是出于怀旧情结,“自榨油”慢慢成了消费者推崇的礼品,它就像“有机产品”一样,受到人们的追捧。
“自榨”市场多在农村
就在几天前,河南省驻马店农民赵芝兰在榨油作坊榨了140斤花生油,对于广东“自榨油”新闻,赵芝兰并未放在心上,她说,这140斤油是用自家种的420斤带壳花生榨的,每一粒花生都是她精心挑选并淘洗干净的。
据了解,榨油作坊在农村普遍存在,很多作坊提供代加工,每斤收取2角钱的加工费,农户自己种植的油料作物可以在这里加工成食用油。
在农村,农民一般都会种一些油料作物,赵芝兰介绍说,周边的农户大多数都是自己榨油吃,过去种的还有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榨油作坊一般是秋收后到来年春天开工生产。
“过去榨油都要排好长时间的队,现在全家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榨油的人数少了很多。榨油不需要排队了,还可以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赵芝兰说,为了吸引顾客,一些榨油作坊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现在基本上都种花生,自己榨的油吃不完,如果有买家,村民也会把油卖掉。”赵芝兰的邻居在榨油的时候碰到前来购买的买家,以每斤10.5元的价格卖了30斤花生油。
“地沟油”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小作坊现场榨取的食用油。据榨油作坊主介绍,今年来现场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花生油的买家越来越多。
“DIY”渐盛行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市民开始尝试自己购买油料,找小油坊代加工食用油。河南省漯河市市民杨欣每年都会买来一些菜籽油料用来榨油。“原料、加工环节自己都能看到,比较放心。”她说。
“一篇篇‘地沟油’的报道,一个个恶劣的‘地沟油’掺假造假案,让我对桶装油,不管是超市的还是粮油批发市场的食用油失去了信任。”山东省临沂市市民王海云说。
王海云说,由于农村榨油作坊只在每年的秋天到春节前的一段时间开工,于是,他就在秋天买些花生,加工够吃1年的花生油,找一个阴凉的地方,用陶瓷缸装起来,随吃随拿。
“虽然自己加工花生油很麻烦,成本也高了很多,但是,毕竟可以吃到放心油了。”王海云说。
此外,甚至一些美食达人开始DIY食用油了。江苏南京的美食达人王涓就买了一台榨油机,自己在家榨油。“这台机器是在网上买的,2000多元,方便实惠,关键是放心。”王涓说。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也带火了食品家电的销售:三聚氰胺带火了豆浆机,染色馒头带火了面包机,塑化剂带火了榨汁机,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工业明胶催热了酸奶机……如今,家用榨油机开始时兴。
记者在某购物网站里搜索“榨油机”,结果还真不少,售价多在2000~3000元。一家卖得较好的商家,在产品说明中写着:“可以冷榨、热榨两用,除了芝麻花生,还可以榨菜籽、亚麻籽、核桃、橄榄等多个种类的油,出油率也各不相同”。看销售记录,短短1个月内,已经卖出去了40多台,网友的评价也还不错。
“本机适合冷榨,将花生、芝麻、菜籽等植物油料直接放入机内,1分钟即可出油,每小时可以压榨6~7斤的油料,可连续作业10个小时以上。”一家经营家用榨油机的店主说。
“自榨油”更安全?
据了解,“自榨油”又被称为“粗油”,在现代食品工业里,压榨已经属于淘汰工艺,现在一般使用溶剂浸取。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取,得到的油都要进行精炼,除去杂质,并且脱色、除味之后才能销售。精炼后的油,颜色浅,味道淡,稳定性更好。因为粗油有精炼油所不具有的风味,于是许多人相信粗油更有营养、更安全。
那溶剂提取的方法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有专家认为,只要是通过国家检测合格的就是安全的,对于溶剂剂量,国家也有相对的质量控制标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基本上可以放心选购。
“自榨油”真的比超市卖的桶装油安全、营养价值更高吗?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认为,自榨油的“烟点”较低,而油烟中含有丙烯醛等有害物质,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在爆炒或煎炸食物时,超市卖的桶装油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另外,自榨的花生油缺乏处理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工艺,存放时间较长的花生也不宜自己加工。
营养专家称,虽说“自榨油”不比桶装油更加安全,但在营养价值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植物油中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比如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也会随着精炼而被去除一部分。有些情况下,损失能够达到百分之几十。因此,从营养的角度说,“自榨油”比精炼油又有一定的优势。
或是怀旧,或是追求原生态,亦或是出于安全考虑,近年来,农村盛行的“自榨油”开始受到城市人的亲睐,甚至有人购买家用榨油机来“DIY”食用油。然而,面对“黄曲霉素超标3倍”的检测结果,“自榨油”市场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