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食品标准化,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食品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权益的根本要求。标准化,是食品内在和外在质量的保障,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法则”。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低。由于标准体系不完善,一些生产者由于知识技能缺陷等客观原因或知法犯法等主观心理,在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加工流程的控制中,根本没有规范可言,随意性强,直接危害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目前在食品生产中,还存在着“无标可依”和“有标难依”的共存现象。大量的食品种类均无可以参照的标准,以大家天天吃的馒头为例,也仅是2008年才出台的《小麦粉馒头》产品标准,而鲜湿面条至今没有标准可以遵循。而另外一些产品虽然有标准,但是标准指标落后,或是多重标准之间相互矛盾,已经与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产生了脱节,适用性差,甚至发挥了“副作用”,制约产业发展,更可能成为企业违法的“挡箭牌”。而且使政府执法部门也缺乏监管的依据。
食品标准化,是食品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根本要求。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由家庭加工、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方式转变,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加之我国食品种类本身较多,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个企业不同的时期,甚至由于操作人员的更换,生产出的产品都会千差万别。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食品企业,全部都是“标准化”先行。所以,要实现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集约化,必须首先做到“标准化”。
食品标准化,是构建食品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增值的根本要求。标准化,是产品与上游的原料供给和下游流通销售相互对结,形成产业链条,突出价值传导的需要。如果食品缺乏标准化,我们的各种农产品就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批量化供给,加工与种植环节之间更无法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在研发馒头的过程中,就发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主食品种,馒头的品质特征与我国小麦资源的品质特点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这就对进口小麦设置了一个天然的“技术壁垒”。食品加工的标准化,特别是原料的标准化,对农业种植形成了很强的方向指导,是建立“农业种植——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完整产业价值传导链条的保障。
■专家简介
刘晓真,男,高级经济师。现任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受聘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副会长、全国米面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先后参与了《国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国家粮食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和《2012~2020年河南省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2005~2008年主持了我国第一个馒头类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