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糖业 >
张广良:济南老茶厂曾经很牛
时间:2014-05-31 05:16  浏览次数:

当前位置:首页 >> 茶人秀 2014.05.30 星期五

包飞机到广东运货在南方建加工基地自制拼配机和烘干机 张广良:济南老茶厂曾经很牛

作者:祝田园翻拍




  济南茶叶加工厂老职工合影 记者祝田园 翻拍
张广良近影 记者祝田园 摄□本报记者 祝田园 实习生 邱华
  提起济南张庄路八里桥几大茶叶市场,济南人几乎家喻户晓。这里是山东茶叶流通领域最大中转站,拥有数千家商户,每天都有许多本地和周边地市的客商来此选购茶叶。八里桥茶叶市场,已经成为济南市的地标性商业集群。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计划经济年代,济南茶叶加工厂就坐落在八里桥,而且曾经一度风光无限。5月4日,在济南茶叶加工厂工作40余年、最后一任厂长张广良老先生为记者讲述起老茶厂当年的辉煌往事。
全省最大茶叶批发站,京津都得叫“大哥”
  上世纪50年代初,山东省糖业烟酒公司成立了茶叶加工部,地址位于济南市天桥区镇武街。1956年,茶叶加工部更名为济南茶叶加工厂,迁址八里桥,随后在此扎根30余年,直至1980年代后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立的济南茶叶销售公司取而代之,济南老茶厂才“光荣退役”。
  张广良自1960年代初期进入济南茶叶加工厂工作。他说,当时,山东省糖业烟酒公司下属济南、兖州和青岛三个茶叶批发站,其中销量最大的是济南。老茶厂建立之初,山东地区还没有引进茶树进行种植,老茶厂主要功能是对茶叶拼配、分销。按照计划指令,济南主要从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四省调运茶叶,从广东调运制茶用的花。一担担的茶叶运到济南后,进行拼配,分成一两一袋的小包装茶叶,成品主要销往省内临近济南的59个县并跨区供应与河南省交界的3个县。
  张广良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全国茶叶销量统计册(1950年—1985年)。翻阅这本内部资料,记者发现,自1951年起,山东茶叶销售量就开始超越北京,之后多年倍数越来越大,1983年时达到顶峰,北京当年茶叶销量8.9万担,山东的销量则高达33.3万担,在全国位居前茅。
  “山东销售30万担的话,济南的销量能占十七八万担。那个时候,济南茶叶加工厂在江北销量最大,就连北京、天津都得叫济南‘老大哥’。”说这话时,张广良眼中充满骄傲。
主销茉莉花茶,老济南人都爱这个味儿
  如今,市场上的茶叶五花八门,但很多“老济南”仍然偏爱茉莉花茶,在张广良看来,这一爱好是济南老茶厂“培养”出来的。
  “那时候,济南主要销售茉莉花茶、玉兰花茶和珠兰花茶,也卖绿茶和黄大茶,茉莉花茶销量最大,占到三分之一。可能跟济南的水土有关,原先的济南人就是觉得花茶香。”他笑称,当年,济南民间还盛传着“头遍有土,二遍发苦,三遍有涩,四遍蹦嘚”的喝茶俗语。
  据了解,在全国解放初期,济南老百姓有喝茶的需求,但茶叶都由南方供给,茶树少、产量低,茶叶供不应求,每季度每人只能领到一两的茶票,而且老百姓手头不宽裕,喝茶是件奢侈的事,老百姓买上几包用红绿纸裹着的一两一袋的花茶,平时也舍不得喝,等家里来了客人才冲泡一小包。到计划经济中后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品质高的茉莉花茶8元/斤,普通的3.2元/斤,老百姓最常买的是2.8元/斤的‘茉莉三角’(俗称‘满天星’),能喝到四毛钱一两的茉莉花茶也就算经济条件不错了。”张广良讲。
包飞机运货,在南方建加工基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坐飞机还是件稀罕事,可就在这个时候,济南茶叶加工厂的办事员就乘坐飞机到广东调运制茶用的玉兰花了。
  “北方种的玉兰花骨朵大,不适合制茶,平时我们都是通过特快火车从广东往济南运输玉兰鲜花。为了保鲜,我们用竹子编的竹篓来装,这种竹篓边上镂空、透气性好,里面再放上冰块,就这样一车皮一车皮地运过来。玉兰花盛花期的时候,我们会包机到广东运,从广东直飞济南,有时一天能跑两趟。”谈到此处,张广良一脸兴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计划内的花茶调配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济南茶叶加工厂就派出办事员到广东花县和顺德自己采花加工,增加花茶货源加工量。
  “我们厂在南方建立了花茶的加工基地,盖起厂房,办事员要跑到煤炭部申请拨煤计划,去铁道部办‘铁皮’(铁路运输)手续,再赶到山西大同调运大块无烟煤到基地。”他说。
  对于制作花茶的工艺,张广良讲得头头是道:“窨花制茶前要提前烘火,然后把茶叶放到焙笼里,下面用火烧,烘一次火窨一次花,当初茉莉花茶的最高级别是‘七窨一提’,窨一次花要费不少工夫,‘提’过之后就算是完成不再烘火了”。
自主研制各种机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计划经济的年月,不止茶叶供不应求,加工茶叶的各种设备也很短缺。为了不影响完成销售任务,济南茶叶加工厂的工程师们克服困难、自主研发。“当年,我们厂想去浙江金华购买六四型茶叶烘干机,但那边产量太少,这种烘干机在茶叶产区还供不应求,我们买不到,就让厂里的工程师去那边比着机器绘图,回来在自己厂里制作。后来,我们工厂还生产过五一型茶叶烘干机,甚至还自主设计做出过一台大型拼配机。”张广良自豪地讲。
  他说,那些年,济南茶叶加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机修工也有木工,既有车床也有钻床、刨床等,“除了镗床,各种加工设备我们都有,工厂里还专门设置了维修车间,连厂房也是我们画图纸、自己建设的”。
定级、包装有严规,女工不用化妆品
  张广良回忆,当年的茶叶在评审定级方面非常严谨,有的同事甚至能为了某种产品的质量评级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茶叶一担担运到济南,先在济南储运公司八里桥仓库卸货,清点入库后,审评师扦样审评,定级后打出入库单。有些产品能直接销售的就进行内部转移,待拼配的,经过二次加工后再拼配销售。”他解释,所谓拼配,是指外形好、气味佳的茶叶跟质量次一点的掺一下,搞好质量和价格的平衡。有些特种茶不能拼配,包装车间就将其分包成一两一包的小包装茶叶,用简朴的纸张包裹,然后装进三合板箱或纸箱中往外运。
  据他讲述,那个时候茶叶等级一般分为六个等级,只有极少数优质茶叶才会被冠以“特级”之名,而且等级鉴定严格,“一些审评的同事有时候会为了给某种茶叶认定等级而争执得脸红脖子粗”。
  由于茶叶会吸收异味,为了避免茶叶变味品质下降,济南茶叶加工厂分包车间的女工人不能使用化妆品,甚至连润肤油也不能抹。
  除了在长江以北销量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这份严谨的态度,才使得济南茶叶加工厂在全国茶行业中颇具话语权。张广良称,每次开全国茶叶审评会时,与会人士都会认真听取济南茶叶加工厂的意见。
老茶厂退出江湖,地缘文化扎根济南
  “那些年,刮风的时候走到八里桥,总
  能闻到茶叶的清香,我们车间工人身上
  也有茉莉花的香气,人们一提到八里
  桥就想到我们的老茶厂。”张广良
  感慨道。
  1994年8月19日,济南茶叶
  加工厂正式并入山东三联集团。如
  今,老茶厂已经退出江湖许多年,
  但大规模的茶叶市场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且日益发展壮大,影响力波及全国。
  经过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八里桥已经形成茶叶销售的地域优势,在凝聚人气和吸引客流方面,济南老茶厂可谓功不可没。
  从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生产、销售固定化管理,到如今市场放开搞活;从原先供应品种单一,到如今茶叶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从原先“递烟求人开单子买茶”,到如今普通老百姓想买就买、想喝就喝……济南的茶叶消费市场正经历着一系列跨越式的发展变迁。
  八里桥,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也将深深根植于此,遍地开花。




上一篇:郑糖震荡偏弱 区间行情难突破   下一篇:“起跑”迅捷有力 “红利”逐步释放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