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发表声明表示,已决定不再推进其旗下子公司百威亚太子公司在中国香港的IPO计划。据悉,百威英博此举原因在于现行市场情况等因素,同时公司将评估各种提高股东价值的选项,优化业务和驱动长期增长,并严守财务纪律。在距离百威亚太招股一周后,沸沸扬扬的最大IPO在港上市之战,终于暂告一段落。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市场调查发现,在最大IPO停摆的背后,百威面临着资金缺口严重、高端啤酒格局突变及市场份额缩减等问题,使其不得不负重前行。截至发稿,就推迟百威亚太赴港上市一事,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与百威取得联系,但未得到回复。
纵观近几年的收购市场,百威以数量取胜,而在众多收购中,2016年百威英博斥资6791亿元收购SAB米勒,从而垄断了全球1/3的啤酒市场。此外,百威还在国外市场先后收购了澳洲网上零售商、韩国精酿酒厂、蓝妹啤酒等;在中国市场,百威与哈尔滨牵手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使其尝到甜头,并陆续收购了哈啤、雪津、双鹿、金陵、三泰、牡丹江等国产啤酒品牌。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表列有商誉13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51%,其无形资产为44亿美元,占总资产17%。
接连不断的巨资并购,使得百威英博元气大伤,债务攀升。过度消费的“收购狂”掣襟露肘,不得不放慢脚步,寻找新的途径弥补“缺钱”的现状。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如今,欧美市场较为疲软,增长较弱,而亚洲整个新兴市场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因此百威拆分了亚太部分业务在亚洲上市。百威收购SAB米勒后,现金流相对紧缺,短时间内弥补资金吃紧的问题很困难,所以百威将优质的亚太版块拆分进行单独上市,可以受到资本端的追捧以及青睐,从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拆分后的股价、资金及利润都有很好的支撑,在亚洲市场消费升级的红利中,百威的调性和产品结构能够很好地匹配整个亚洲板块的消费升级需求。”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表示:“百威非常看重亚洲市场,其中亚洲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百威英博拆分百威亚太使其在港交所上市,看中的就是中国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拓展中国市场,百威亚太可获得更多收入,以弥补母公司的资金缺口。”
作为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威长期以来根植国内中高端啤酒市场。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百威英博在全球实现总营业收入546.2亿美元,净利润43.68亿美元。其中,百威亚太2017年和2018年啤酒销量分别为101.99亿公升和104.27亿公升,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市场,销售额均是第一,并分别取得营业收入77.9亿美元及84.59亿美元,净利润10.77亿美元及14.09亿美元。其中,2018年净利润同比上升30.5%,经营利润19.66亿美元,为母公司贡献了71.67%的经营利润。按销量计,2018年,百威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为16.4%,排名仅次于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在大力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百威还着重深耕高端产品,其份额达到46.6%。
作为百威啤酒的竞品,同为“夜场”起家的喜力单枪匹马征战中国市场,但效果却差强人意。2018年8月,华润啤酒以243.5亿港元收购喜力啤酒中国区业务。喜力接到华润的“橄榄枝”后,整个国内啤酒高端市场格局发生震颤,呈现出燕京、青岛、华润、百威“四足鼎立”的格局。在渠道上加码的喜力对百威来说,成为了更加强劲的对手。
有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百威占据着高端啤酒市场,同为高端产品出众的喜力却因其渠道问题无法与百威抗衡。此举对于整个啤酒行业而言,意味着高端格局的变化;对于百威而言,无疑带来了较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