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糖业 >
三个路径各异的创新故事 一种共通的“科技话语权”
时间:2014-08-05 09:29  浏览次数:

  在国际并购战中战胜行业巨无霸跻身全球锂业巨头行列——

  20年“内功”修炼完成“虎口夺食”

  □蒋金玉 本报记者 陈岳海 任鸿

  仲夏,射洪本土企业天齐锂业最终完成“虎口夺食”,成功并购全球锂矿巨头澳大利亚泰利森公司,并跻身全球锂业巨头行列。

  战役从前年打响,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强劲对手国际锂业巨无霸洛克伍德公司抢先一步发布要约并购,天齐锂业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市场80%的锂精矿来源于泰利森公司,如果被对手收购,“我们的脖子就被别人卡住了”。

  天齐锂业控股股东天齐集团使出一连串精彩的“战术拦截”动作,最后以略高于竞争对手的报价收购了泰利森公司65%的权益。

  “事后,洛克伍德的高层对我说,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半路杀出的中国对手竟然这么坚决。”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回忆道。当时,天齐锂业市值不到12亿元,而泰利森公司估值高达60亿元,能在这样一桩至关重要的国际并购中险胜对手,完全可以说是标准的“蛇吞象”。

  蒋卫平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巧妙的并购方案设计,更来自于近20年的“内功”修炼,“我们最大的底牌是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作支撑”。

  天齐锂业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波介绍,公司自主研发了57项专利,核心技术“硫酸锂溶液生产低镁电池级碳酸锂的方法”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联合授予的发明专利金奖,以及首届四川省专利特等奖。

  天齐锂业1997年成立技术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加拿大、澳大利亚专家及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并长期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开展合作,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定制式改良。凭着公司核心研发实力,天齐锂业主导产品“电池级碳酸锂”销售份额稳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赢得与世界锂业巨头平等竞争的国际话语权。此前,天齐锂业已成功收购生产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上海航天电源公司20%股份,今年上半年还与洛克伍德公司强强联合,以天齐锂业控股51%、洛克伍德持股49%的方式实现对泰利森公司的合作开发。

  科技“撑腰”,天齐锂业从单一锂电材料生产,到掌控上游锂矿,再到锲入下游锂电池生产,形成全产业链,为抢占全球电动汽车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滩头打下基础。“电动车前景不可估量,全球市场巨大。对公司来说,我们会以国际化的眼光来进行布局,力争成为用科技‘说话’的国际化企业。”蒋卫平说。

  专攻小产品和技术服务带来年增50%以上的订单——

  行业“小兄弟”的“以小谋大”攻略

  □本报记者 杨国庆

  8月1日,自贡国家高新区东方热电配套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彦正忙着和一家美国公司谈锅炉配件出口。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订单已超过1亿元。

  在自贡,锅炉行业既有年产值上百亿的企业东锅,也有上市公司华西能源和川润。相比之下,2003年成立、2012年才在自贡国家高新区建厂的东方热电公司,年产值不过两亿元,实属该行业的“小兄弟”。“我们不走高大上路线,而是选择大众化的小锅炉。”夏彦说,大企业都是生产30万千瓦、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锅炉,而东方热电公司则专门研发5万千瓦以下的小锅炉,差异化竞争策略收效明显。面对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的整体行业环境,该公司产品订单却以每年50%以上速度持续增加。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东方热电公司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潜心锅炉研发。几年下来,该公司先后取得“煤化工企业‘三废’燃烧处理”、“燃烧酒精废液锅炉”等6项专利技术。

  2012年,川润公司将其在泰国的一笔生物质锅炉订单分包给东方热电公司安装。这次机会,让该公司发现了生物质小型锅炉在东南亚的广阔市场空间,泰国、印尼、柬埔寨等国的甘蔗制糖业发达,非常需要5万千瓦以下小型蔗渣锅炉,以便利用制糖后剩下的蔗渣发电。“今年公司已接下了4台出口柬埔寨的蔗渣炉订单,海外订单将达到6500万元。”

  颇具含金量的技术资质则不断给市场竞争力“添砖加瓦”。由于先后取得A级锅炉部件制造许可证,锅炉一级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以及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东方热电公司的市场也从生产生物质小型锅炉,拓展到锅炉的安装改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自备电厂的中小型锅炉超过60万台,其安装、改造和维修无疑是一块大蛋糕。“锅炉的技术服务利润率高达30%,该业务已超过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一半。”夏彦打比方说,他们既是锅炉生产制造企业,又是锅炉行业的“4S”店。

  截至目前,东方热电公司已先后改造各种高耗能高污染锅炉50余台,并承接了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锅炉产品制作和锅炉安装、改造工作。

  重金组建研发团队锁定大型压力机——

  传统企业吃下“第一只螃蟹”转型

  □本报记者 王域西

  “以前整个西南地区都没有专门为汽车冲压件生产大型压力机的厂家,我们是第一个做到的。”7月31日,位于德阳高新区的四川百世昌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伯韬告诉记者,凭借这个“第一”,公司完成了从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

  吴伯韬涉足机械加工行业超过20年,曾经给全国知名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做加工配套。但在行业寒冬面前,与德阳许多机械加工企业一样,吴伯韬的工厂面临订单减少、无活可干的困局。“给别人做配套,始终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可惜了厂里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制造能力。”吴伯韬看到川内汽车产业发展潜力,下决心从给别人做加工转型到自己做产品,目标锁定在汽车生产的重要设备——大型压力机。“从加工到成套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区别很大。加工可以照着图纸干,但成套设备生产需要自主研发,这方面我们几乎是空白。”为建起一支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团队,2012年上半年,吴伯韬重金请来济南铸锻研究所压力机专家贾鲁宁,担任公司技术副总。

  来到德阳,贾鲁宁又找到了创业的感觉。一方面,他要尽快启动大型压力机的研发,早日为企业带来效益;另一方面,他要为企业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形成团队合力。“于是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招聘大学生,手把手带他们搞研发,另一方面挖来一批技术熟手,来之即战。”贾鲁宁说。

  去年年初,大型压力机研发正式启动,年底,贾鲁宁和他的团队研发的首台压力机下线。为保证质量,贾鲁宁做了一万次全吨位仿真高负荷试车实验,这是全国最高标准。此外,贾鲁宁还拿到了两项技术专利,其中压力机液垫专利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比常规液垫技术节约能耗约25%。“我们是行业新军,要想在高端装备市场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吴伯韬将重庆一家汽车厂商请到自己的公司参观,当场破除客户对“行业新军”的担忧,赢得订单。而在收获订单的同时,一支技术创新团队也在贾鲁宁的带领下初具规模。目前,公司高级技术人员达到18人,中级技术人员达到40人。

  (原标题:三个路径各异的创新故事 一种共通的“科技话语权”)




上一篇:云南7月单月销糖19.44万吨 同比减少2.33万吨   下一篇:赵尔修同志逝世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