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古巴哈瓦那大学对外西班语专业留学生
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古巴一直带有神秘色彩。日前,习近平主席的拉美之行让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颗加勒比海明珠上。曾在古巴哈瓦那大学求学5年的侯超向记者描述了他在古巴的生活见闻。
中国青年报:古巴人的生活环境如何?
侯超:古巴作为一个岛国,由于美国的经济封锁,许多物资都是依靠进口。记得一次飓风天,我们一个月都没有手纸供应。当地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制糖业也比较发达。
古巴目前有两种货币:可兑换比索(CUC)和古巴比索(CUP)。我们称为红比索和土比索,红比索类似于外汇券,可以兑换欧元、美元。土比索就是当地的基本货币。古巴的物价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不高,但相对于当地居民的收入来说比较高。因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大约为140元人民币,而一条裤子差不多120元人民币。
古巴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老爷车和搭便车。古巴独立后,一些有钱人纷纷逃亡美国,只留下带不走的房子和车子。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爷车就成为古巴独特的风景线。在古巴你可以随时伸出手来搭车,司机会顺路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而你只需要“看心情”付给他车费就可以了。
相比于其他周边国家,古巴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当地人说,“古巴是加勒比唯一的净土。”
中国青年报:在古巴生活哪些方面让你印象深刻?
侯超:刚到古巴时,我有些不适应。他们的饭菜过于油腻、缺乏蔬菜。大部分地方都没有网络,只有少数几家四五星级酒店有,但是网速也很慢。因为一些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我们和当地人产生过不少误解。比如当地人生病发烧时会冲凉水澡来减轻痛苦,而我照做之后结果病得更重了,他们也困惑了。
古巴政府对我们这些留学生很照顾,不仅为我们解决上网的问题,而且每月都会给我们发放生活用品和补贴。食堂的饭菜也尽量贴近中国学生的口味,记得有一次春节时还给我们包了饺子,就是有点四不像。
虽然古巴的物质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比较落后,但古巴人民的幸福感很强,他们很快乐。全民公费教育和全民免费医疗的举措让古巴民众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同时政府还经常给予民众生活补贴,基本满足了民众日常消费需求。所以卡斯特罗在古巴民众中声望很高,他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让古巴人民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哈瓦那生活两三年后,我和当地的古巴青年结伴出行。去古巴最美的帕拉德罗海滩领略加勒比风光,又坐车15小时去圣地亚哥旅行。这一路走遍了古巴各省,感受到当地人热情、活泼的民风。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中古两国交流频繁,据你所知,中国和古巴的合作主要在哪些方面?
侯超:古巴满大街跑的都是中国的宇通客车。华为、中石油、中海油、金川公司等大型国内公司都和古巴方面开展了合作。像我们在当地买的食品、饮料和洗发液都是中国产的。古巴在烟草出口、医务人员输出等方面也与中国有所合作。
中国青年报:你对古巴青年有何印象?
侯超:作为公派留学生,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入古巴当地、了解古巴的机会。比如在哈瓦那大学为古巴学生教授中文,参观哈瓦那中小学,以及举办古巴学生与中国留学生的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加深了中国留学生和古巴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对古巴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我平时与古巴朋友讨论最多的就是排球,他们觉得中国的排球运动员很棒,很了不起。电子产品也是他们热衷的话题,古巴青年喜欢使用中国的电子产品,觉得很划算。
古巴人对于中国了解比较少,每次提及中国就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周围有很多的中国后裔,从这些人口中认识的中国都是比较落后、碎片化的印象。比如他们以为中国最好吃的饭就是“酱油炒饭”,这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走出国门的力度和广度。
因为古巴政府对国人出境限制比较严格,我身边许多古巴青年非常羡慕我可以自由旅行。他们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见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