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消息 注水肉、地沟油、毒奶粉……如何从长效机制上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政协委员支招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吃得安全,是百姓最大的民生。在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我区政协委员纷纷支招保卫“舌尖上的安全”。
从机构改革入手保障食品安全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各监管环节纳入一个部门监督管理并承担责任。在移交职能的同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同步到位,保持工作不断、不乱,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
茹小侠委员说,建议加快制定与法律相配套的食品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前提下,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基层,将监管工作和机构、人员设置延伸到乡、镇,健全监管网络,并纳入市县政府及乡镇街道的目标考核,全面强化基层监管力量。
建设餐饮服务电子监管网络
王丹华委员说,以银川市为例,2013年上半年,银川市共有餐饮服务单位9812户,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而全市只有监管人员78人,除14名为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外,其余人员还承担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饮用水安全、医疗机构监管等职责,人均监管量达300户以上,监管力量不足已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发展的瓶颈。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节约执法资源,是解决目前监管力量与监管数量之间矛盾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王丹华委员说。
决不能让过期食品“改头换面”重新销售
来自自治区工商联的政协委员提出,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专业无公害处理和销毁设施或场所,才能确保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产品能够得到及时、统一、集中的专业化无公害处理或销毁,杜绝劣质食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再度流入市场。
据介绍,由于我区一直未建立集中无公害化处理或销毁的设施和场所,对于经检测确定为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劣质食品、产品,基本是退回生产企业,由厂家自行采取无公害化处理或销毁。经调查发现,一些生产企业往往采取倾倒、遗弃等方法处理,甚至有个别不法生产者,将劣质食品、产品“改头换面”后重新销售,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建议由自治区相关业务部门牵头,通过政府拨款或招商形式,尽快建立集中无公害化处理或销毁过期劣质食品和产品的设施和场所,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运行机制,避免不合格食品再流回市场或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