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佳言 去年东莞2.8吨镉超标米粉销往广州被媒体曝光。时隔1年,东莞米粉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近日,一则题为“东莞某米粉厂实拍照”的网帖热传,画面上这家作坊式的成品车间内,所有人都赤脚踩在随地堆放的米粉上,有人甚至躺在米粉堆中睡觉。网友直呼“难以直视”,称其“臭脚米粉”。 (6.11羊城晚报) 民以食为天,食何时才能安?当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蛆虫柑橘、毒黄花菜不断出现的时候,“食品安全”已成为国人的一大心病,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大食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同时更要呼唤从业者的良心。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还要追求“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只有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严抓狠治,规范生产,全面覆盖,方能重拾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首先,要加大曝光力度,力求人人参与。从曝光的“臭脚米粉”和其他一些食品案件来看,部分企业生产的食品,连企业自己都不愿意食用。还有一些企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问题,就卖给了消费者。笔者想,可以建立倡导建立企业老总品尝食品的制度,真正用每一个食品企业的老总及其家人,乃至生产人员都要长期食用自己的产品,真正用良心做食品。如果做到了这一步,食品生产方面安全的问题也许可以得到解决。 其次,监管部门理清责权,对不良厂商采取高额惩罚性赔偿的惩戒手段,使其尽快改善生产质量;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其他厂商有所借鉴,不要重蹈覆辙,也可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对于监管者实行“问责制”,一旦任职期间出现食品安全重大责任的官员,不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还要将其调离食品监管行业,且不得提拔重用。 我们只有在各个环节时时刻刻绷紧食品安全的这根“弦”,牢牢把控食品安全的主动权,真正让厂商用良心来做食品,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