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装这么多盒呢?摆在柜台里还有冰柜,更好保存,等有人来买的时候现给他们称不好吗?”记者问,员工小徐说:“用盒装出来更好卖,很多人不愿意多说话,这样装好,贴上价签,他们拿着走就行了。”
记者又继续问:“那装出来这么多盒,都能卖完吗?”小徐说:“怎么卖不完,都卖完了。”到当天下午6点30分,下班时摆台上的盒装熟食还剩了六七盒,而那天是星期天,生意算是很火爆的了。
记者询问上晚班的另一名员工小芳,这些剩下的晚上能打折卖完吗,她说我们家基本上不打折,剩下这些也不算多。在后来的几天晚班中,记者发现,果然像小芳说的,这些并没有尽快打折售出,总是会剩下五六盒。而柜台里的东西卖得也不快,从记者上班那天,两块熏猪排就摆在柜台里,第二天上班时柜台里还是那两块熏猪排,第三天、第四天,这两块熏猪排一直无人问津,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暗。
价签撕掉,重新包装继续卖
记者发现,这些熟食的价签上打的包装日期是当天,保质日期也是当天。看起来非常严格,或许正是这一点,让消费者感觉超市售卖的食物是最新鲜最安全的。既然保质日期就一天,那过完了今天,卖剩下的这些熟食要怎么处理呢?
7月29日下午,记者快下班时,这些盒装的熟食又剩下了好几盒。记者询问上晚班的小芳:“今天又剩下了好几盒,晚上这些怎么处理啊?”“放到冷库里呗,晚上这些都要收拾起来放到冷库里。”小芳指着柜台里的熟食说,“这些装盒的就把价签一撕,一盒盒放到一个盆里。这些柜台里的就要装进袋子里,也放到盆子里。全部都要放到冷库里的。”
由于一直上白班,晚上这些熟食的处理过程并不能亲眼看到。7月30日早上,记者找了个理由请求老板换班,要求上两天晚班,老板同意了,下午一点上班,晚上九点半下班。
7月30日晚上七点,上白班的员工下班走了,此时柜台上的卤猪肝,熏鱼,还有泡椒凤爪剩得比较多。最忙的午餐和晚餐时间点已经过去,这个时候买熟食的人慢慢少了。到了晚上八点半,柜台上仍然剩下了三四盒猪肝,四盒泡椒凤爪和四盒熏鱼。这时候小芳开始收拾凉菜的摊位,记者询问怎么不收拾熟食摊位,小芳说:“那些最好收拾了,撕价签还不容易?而且超市不准把熟食摊收早了,收早了他们柜台的货就卖不出去了。那些得等到九点以后才能收拾。”
到了九点,记者和小芳就开始收拾熟食摊位,先把柜台里的熏兔子,熏猪脸等装到一个塑料袋里,然后把它们全部放进一个大盆里。柜台上摆着的盒装熟食,则直接把价签撕掉,一盒盒也放到一个大盆里,最后,这些东西都放到了移动货架上,拉进冷库里。到了7月31日晚上,记者又重复了一遍这个过程,小芳说,上晚班就是要收摊,收摊就是干这些。
据小芳说,这些撕掉标签的熟食第二天会继续出售。“第二天的时候把保鲜膜撕掉,再重新用保鲜膜包一下,然后再称重贴上价签。”小芳说。记者疑惑:“这样第二天连盒子都不用装了啊?”小芳说:“也不是,有的时候这个盒子脏了还要重新换一个。”这个工作基本都是在早上八点半左右的时候进行,赶在超市刚开门,超市里人还少的时候做。
熟食不新鲜重新煮,坚称当天的
当天卖不掉的食物撕掉价签放进冷库,到了第二天再拿出来,重新包装一下,那万一先卖掉的是新鲜的,这些隔夜的还卖不掉岂不更不新鲜了?根据超市先进先出的规则,最早生产的食物要放在最外面,消费者最容易拿走的地方。这里就“认真”遵循了这个规定。
上班第一天,柜台老板娘张姐就让记者把一些盒装食物摆在最外面,并且告诉记者,这些盒子的价签上折了个小角,新装起来的食物要放在这些盒子下面。记者仔细一看,这些价签上的包装日期和其他价签并没有区别,都是当天的,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不容易发现价签上折起来的角。那么为何要把它们单独做个标记呢?后来才知道,这些摆在最外面的,就是最不新鲜的,还有可能是剩下的。
可能是因为夏天的原因,凉菜生意很火热,熟食卖得并不算好。记者问员工小芳,“要是这些好几天都没卖出去,那不浪费了?”小芳说:“不会浪费的,晚上都放在冷库里,一般坏不了。要是卖了好几天的那种,可以再重新放锅里煮一遍,然后再当新鲜的卖就行了。”
这项工作一般都在早上进行,柜台操作间下面有个电磁炉,放上个小锅,把需要重新煮的东西放进去煮开了。7月31日早上,卖了好几天的猪肝不太新鲜了,于是老板就让小芳把这些猪肝再煮一遍,煮完后拿出来切成片,放上调料一拌。这些老卤猪肝,从整块变成了大块,从大块又变成了片。每次的包装标签都是当天,保质日期也是当天,但猪肝却是同一批。
有同样经历的,还有一只熏兔,从去工作的第一天早上,就发现熏兔在一个大盆里,和拌凉菜用的面筋等材料在一起,没过多久,熏兔就出现在了柜台里,可当天并没有人来买兔子,以后的几天里,这只熏兔的颜色也开始慢慢变深。直到8月1日,记者发现柜台里的兔子颜色不一样了,熏兔也由一只变成了两只,看来老板又重新进货了。
那原来的熏兔去哪了?柜台上出现了几盒麻辣肉拌,是剁成块的肉和辣椒等调料拌出来的。麻辣肉拌的价格是37.8元一千克,而熏兔的价格是四十多元一千克,用调料拌过的兔子比不放调料的要便宜,那只失踪了的熏兔,变成了麻辣肉拌。
在工作中,不时有消费者询问,这是当天的东西吗,工作人员的回答永远很肯定“是当天的”,也有消费者会多问几句,“可不要是当天重新加工的啊,我要当天生产的。”工作人员更加肯定:“我们的东西都是当天的,是新鲜的,您放心买就行了。”
检查人员来之前就已做好准备
超市的检查还是很频繁的,在记者工作的几天里,一共经历了五六次大大小小的检查,但是全部都安然度过了。7月27日那天,一个超市的领导就拿着一沓表格过来,让老板赶紧把它们填全了,说是可能会有相关部门来检查。询问老板是什么部门时,老板却也不清楚。员工小徐告诉记者,经常会有检查的来,不用担心。
填写这些表格的任务落在了自己身上,记者发现,这是一份叫做《门店食品安全记录存档》的表格,里面要填写的包括产品热加工记录表,产品冷加工记录表,销售检查记录表,和工具、毛巾消毒记录表等内容。当天是7月27日,可是表格上却只填写到了20日,要做的就是把中间欠缺的补上。翻看以前的记录表,在无超时和过期这一栏里,全部填的都是无。到底该如何填写?超市里的领导说,照着前面的填就行了。于是记者就照着前面的写法,把这几天的填完了,不过,当天并没有来检查的。 7月29日下午两点多,超市里的一个质检人员匆匆忙忙跑过来,说赶紧收拾,有检查的要来。这个时候只有记者和小芳在,小芳赶紧给老板打电话,同时喊快点收拾。收拾什么啊?小芳说,把前面盒装的那些熟食全部撤掉,拿到后面加工间里。一边说着一边拿袋子装。原来这些东西全是不新鲜的了,怕被有关部门查出来。不知道检查的是没有来还是没有查这个柜台,到下午五点,这些东西又重新摆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