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经济网北京2月5日电(见习记者 何岛)中国传统美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吃传统食品,不仅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饮食习俗影响的体现。春节临近,不同地区的市民早已备好美食,以当地独特的表达和庆祝方式喜迎新年。
河南部分地方春节要蒸枣花馍、包子,除夕夜、初一第一餐都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东北人过年要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以条子肉、粉蒸肉、黄焖鸡、八宝饭、蒸肘子、小酥肉等组成的“蒸碗”系列,不但展示了陕西饮食文化千年的传承,而且成为“老陕”过年的必备品,在物质贫匿的年代,吃蒸碗曾经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山西地区春节时蒸“枣花馍”,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
广东地区过年要炸煎堆、油角,家家必备,人有我有,现在不少家庭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另外,广东人还喜欢蒸糕,主要有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糕分九层,名曰“九层糕”,象征“新春步步高”。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食品,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时,在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等等。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