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应有光环效应
核心提示: 靠着在质量方面的透明、坦诚,伊利赢得了国人的普遍青睐,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近日,一个席卷众多“国际级”企业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除当事各方紧急应对外,大众围绕此话题也展开口水战。情绪激动者有之,见怪不怪或抱怨环境的亦不乏其人。然而,食品安全毕竟关乎每一个人,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应该仅仅成为平淡生活的调剂。去掉“洋品牌”等影响判断的字眼,我们有理由追问:食品安全到底靠什么来保障?
虽然外资品牌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但如此之多的国际知名企业牵扯其中,仍然十分罕见。上游供应商是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及蔬菜加工集团”的美国福喜集团旗下公司,下游则囊括麦当劳[微博]、肯德基[微博]、必胜客[微博]、东方既白、星巴克、棒约翰、吉野家、德克士、7-11、星期五餐厅、汉堡王、美其乐、赛百味、宜家、华莱士、达美乐等一串响当当的企业。这些以往都是被大众下意识认为是干净安全、拥有完善品控的国际企业,本次涉及的可不是普通的卫生问题,而是过期变质鸡牛肉。这个事实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上述对事实进行的还原,并不是要对洋品牌们再次大加批判。因为事情已经发生,单纯的批判意义微乎其微,这里想强调的是,在食品安全面前,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对实际的质量保障没有任何提升。至于有人认为:洋快餐店没有检验每一批原料的能力,只能选择“信得过”的大供货商。而是否“信得过”,应该是监管部门的责任。这个说法不但有推脱责任之嫌,更难经得起推敲,因为同样的逻辑在本土企业身上也适用。
虽然真相是如此,但洋品牌通过长期的品牌塑造,导致即使发生了如此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人仍然迷信洋快餐及其供应体系。其实,这一点在包括奶粉在内的乳制品行业表现更为明显。比如,洋奶粉曾在国内外查出过多起质量问题,依旧被不少人赋予额外的光环,其质量保障体系反倒显得模糊不清。而事实上,近年来在国家严格地监管下,完全没有光环效应的中国乳品企业才更显现出品质控制的功力,只是很多人还缺乏耐心去深入地了解。拿已经进入全球乳业10强的伊利来说,其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测标准已经得到世界同行公认,也正因此,得以运用自身的欧洲研发中心平台,承建首个中荷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将两方的优秀质量成果融会贯通。当然,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没有光环,靠着在质量方面的透明、坦诚,伊利赢得了国人的普遍青睐,成就了今天的地位。实际上,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道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为不具有光环,只能着重在品质方面加以突破。这方面,目前已成为中国含金量最高的企业的华为可谓典范。从最初在国内更多依靠本土优势打败洋品牌,到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最终打败爱立信[微博]等全球电信巨头,成为世界第一。格力同样如此,依托对品质的专注,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脱颖而出,在国内做到全球第一。他们的成功路径提示更多的国内企业,不必去羡慕洋品牌的光环,潜心在品质方面发力,其他的都会水到渠成。
相比较而言,带有光环的洋品牌多少带有傲慢,即使本次发生如此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也遮遮掩掩。许多国人愤怒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显而易见,随着更多人警醒,无论对洋品牌还是本土企业来说,会发现品牌光环越来越没价值,扎扎实实地投身到真正的质量安全保障上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