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集团”)最近3年的排位不升反降。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光明集团排名第95位;2012年,光明集团排名第87位,此前的2011年,则排名第77位。
排位的下降似乎表明,光明集团的发展还不够快,还可以走得更远。
扩张之路
光明集团2006年正式成立时,资产总量是473.13亿元,到2013年3月末,资产数暴增至1282.77亿元。
光明集团做大的特征之一,是在糖业、乳业、肉食、酒业等产业链的上下游频频收购相关资产,把“体重”先撑起来。
2008年,光明集团旗下的食糖生产主要企业只有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此后通过股权收购,光明糖业将海南东方糖业有限公司、海南白沙合水糖业有限公司、云南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先后纳入麾下,2012年实现食糖产量67.32万吨,是2008年的约3倍;而光明糖业2012年食糖销量达到243.5万吨,约占全国市场的18%。
光明集团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收购的身影在食品领域随处可见。2008年光明旗下的上海梅林(600073,股吧)(600073.SH)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收购重庆今普有限公司,进入肉类加工业领域。2012年,上海梅林出资3.78亿元完成了对苏食集团旗下肉业全部经营性资产60%股权的收购,上海梅林的肉类销售渠道因此补齐了一大短板。
2011年,光明旗下的上海烟糖集团完成了对四川全兴67%的股权收购后,将酒业经营范围从黄酒拓展至白酒领域。
海外也频传光明收购的消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从2010年1月至今,光明集团共参与九次海外收购项目,虽然屡受挫折,但还是成功收购奶粉企业新西兰Synlait Milk、澳大利亚食品公司玛纳森、英国食品企业维他麦、法国Diva波尔多葡萄酒公司的多数股权。
“我们的规划是,经过3~5年的努力,集团的国际化指数从目前的12%提升到25%,成为一家立足上海、全球布局的本土化跨国公司,当然,这需要内生发展与并购拓展相结合、国内与国外并举。”光明集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潘建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主火炬”之惑
“光明牌”商标图案,曾由国家前领导人参与创建,这个商标图案中,中间的“火炬”代表解放和天亮;火炬散发的光芒有56划,代表了56个民族获得解放。
而对于现在的光明集团来说,一些业务像56划光芒一样平行发展,核心业务并不突出,居中的“火炬”还没有形成。
比较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可以说光明集团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光明还难言缩小差距。
光明乳业(600597,股吧)(600597.SH)2002年上市时,市场占有率等综合指标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生产销售乳制品的企业。那一年,蒙牛乳业(02319.HK)的收入不到17亿元。10年过去,当年的“小兄弟”蒙牛乳业虽然在三聚氰胺风波中遭受重创,仍以360.80亿元的收入遥遥领先于光明乳业的137.75亿元,而伊利股份(600887,股吧)(600887.SH)收入则越过400亿元大关。
大举收购的上海梅林2013年肉及肉制品营业收入达到63.08亿元,近期目标是100亿元。而双汇集团收入早已经突破500亿元,在双汇宣布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上海梅林要挑战的竞争对手更加势大力沉。
也许出乎一些人意料,光明集团收入贡献最大的并不是乳业,而是糖业和超市与便利店为主的连锁商贸业务。2012年,乳业收入不到140亿元,糖业则为148亿元,连锁商贸业务收入约142亿元,都领先于光明乳业方面的表现。
主业的不集中、资源的投放平均分布,不仅无法解决速度上的跨越式增长,也难以解决业务做大之后如何变强的问题。
2013年底,光明集团新任董事长吕永杰上任。多位熟悉吕的光明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产业集中”是其治理光明集团的思路组成部分之一。光明集团的“主火炬”是什么或将有答案。
区域巨人
光明集团及其前身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上海“米袋子”和“菜篮子”的角色,上海人餐桌上的大米、白糖、牛奶、肉罐头等很多来自于光明集团,这让光明集团在上海市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在上海的大获成功,并不意味着光明集团在进军全国市场时就一帆风顺。
2008年前后,光明乳业在上海的市场份额超过60%,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现在;糖业方面,2012年光明集团食糖销售量约占上海市场的75%。
光明集团的牛奶、白糖等能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大行其道,同体系的农工商超市功不可没。截至2013年3月末,光明旗下的农工商超市连锁门店总数达到2717家,分布主要是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农工商超市集团的业务形态既包括标准超市业态的农工商连锁超市,也涵盖了便利店业态的好德便利、可的便利、伍缘杂货等小型自选超市,分布于上海的大街小巷。
商贸流通渠道上的优势,让光明集团的食品业务在上海为核心的周边市场大行其道;而商贸流通渠道的影响力随着距离的延伸,以上海为中心,不可避免逐级减弱,光明集团依附其上的食品等业务的市场地位,也随之下降。
上海梅林收购苏食集团股权,获得其在江苏肉类市场的销售渠道,在流通渠道摆脱对上海市场的依赖,这为光明进一步走出上海提供了借鉴。
走向产业链上游
2014年1月,上海蔬菜集团整建制并入光明集团。这家企业以蔬菜、水果、粮油、肉类、冻品、水产、南北干货以及花卉等农产品(000061,股吧)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生鲜配送为主力业态,并入光明集团,被认为是上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大动作。
光明集团原有的销售渠道是B2C性质,无论是农工商超市,还是捷强连锁,都是面向普通消费者;而上海蔬菜集团拥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则是B2B性质,面向经销商和分销商,与光明集团原来的零售渠道合二为一,算得上锦上添花。
相较于锦上添花,对光明集团能够起到雪中送炭作用的或许是上游产业链环节的整合。
如今的光明集团强在品牌和销售渠道,仅中国驰名商标,光明就有光明、冠生园、大白兔等9个,还有30余个上海著名商标。
但在上游资源的获取上,光明集团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以糖业为例,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甘蔗种植面积的保持构成较大的压力。为了保护蔗农,部分地区出台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原料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导致一段时间低价白糖大量通过走私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本土食糖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此前,中粮集团几度提价,最终耗资1.3亿澳元(合计人民币8.9亿元)获得澳大利亚Tully糖业公司99%的股份,此后又积极洽购海外的其他糖厂,加上中粮集团还拥有国内食糖的进口配额,后来居上的势头咄咄逼人,而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糖厂却以失败告终。
抢占高增长农产品的上游资源,不仅适用于糖业,同样也适用于乳业和其他食品业务。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正是大量控制了奶源,实现了全国的快速布局和爆发式增长。殷鉴不远,来者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