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梅
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餐饮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4月23日,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携手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办“餐饮企业走出去”政策培训班, 来自北京近40家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上,来自北京市商务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外贸运行处、流通发展处、服务贸易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餐饮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开拓国家餐饮市场、支持老字号发展以及京交会的有关政策做了详细介绍和深度解析。
据北京市商务委介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十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发生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但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组织、单打独斗、恶性竞争成为普遍面临的困境,亟待政府等有关方面扶持。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步入高速发展期,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国家支持境外投资包括新设、并购非金融领域的国际能源资源、农林牧渔、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创建合作等方面,采取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直接补助的形式。例如,国家设立的中小企业及“双自主”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于实力资金不雄厚的餐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助一臂之力。中小企业及“双自主”企业包括上年度海关统计贸易额在4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国家对其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专利申请、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管理体系认证、办展等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国家鼓励投资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国家不仅对外扶持力度加大,对内也加大保护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北京市餐饮老字号数量居各行业之首,北京商务部门针对其政策资金支持包括建立非遗传承人办公室、非遗博物馆、工艺改造、包装设计、环保节能、知识产权保护、商旅结合开发、电子商务应用创新、O2O线上线下融合、便民服务等。
前中国驻奥地利大使、世烹联顾问卢永华围绕中餐在海外的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卢永华表示,中餐走出去海外市场巨大,仅奥地利800多万人口就有中餐馆1千多家。但大多数中餐厨师未经专业培训,做饭靠大量加味精调味,厨艺水平低、恶性竞争败坏了中餐声誉,中餐价格低于当地西餐,仅相当于快餐价格。针对海外中餐业遇到的问题,卢永华分析认为,厨师属特殊人才,但海外国家对入境工作限制严格,同时当地高工资、税收也加重了中餐馆负担,人才成为制约中餐馆的发展的瓶颈。卢永华表示,近年中国国力不断提高,世界对中国认知度也相应提高,许多外国人在学中文。饮食文化跨越国界、无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国内品牌餐饮企业应该勇于探索、走出国门,提升海外中餐水平和声誉。
现场互动环节中,餐饮企业代表纷纷提问,问题包括境外投资企业注册手续、人员签证、利息支持、使用金融产品开拓海外市场等多个方面。授课专家强调,中餐企业走出去一定要熟知当地法律法规,采取合理合法的正常渠道。企业要学习有关政策,巧用金融产品,用少量资金去撬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据了解,眉州东坡、黄记煌、海底捞、湘鄂情等相继走出国门开店,全聚德也计划在台湾开设分店,海外市场无疑成为国内餐饮业开疆拓土的新蓝海。
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秘书长尚哈玲表示,为支持中餐走出去,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此次活动免费对餐饮企业开放。北京贸促会副会长林彬表示,此次三方合作,创造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企业与海外的交流平台,企业获得很多有实效的服务。到会企业纷纷表示,培训班内容务实,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原来也能获得国家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支持,希望类似活动经常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