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日化 >
丁家宜沉浮揭国货危机:经销商承受霸王条例
时间:2014-06-13 08:46  浏览次数:

  从1995年创立到如今的被迫停售,丁家宜如今的结局让人唏嘘。

  6月4日,法国科蒂(COTY)集团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与香港利丰集团(下称“利丰”)的合作公告,称将通过利丰来分销阿迪达斯、芮谜(Rimmel)和花花公子等品牌产品,同时将停止在华销售丁家宜系列护肤产品,以专注于其他品牌。科蒂与利丰的这一合作将于7月1日开始。

  这一说法与2011年科蒂斥24亿元收购丁家宜的初衷大相径庭。彼时,科蒂曾乐观表示将丁家宜打造成为国际品牌,并信誓旦旦地说:“因产品与公司品牌不形成直接的竞争,能保证丁家宜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工厂已经停产了,目前公司正在跟员工进行协商解除,销售基本会全部解散,行政大部分也会解散。”6月10日,刚遭丁家宜苏州工厂遣散的汪强(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年初公司内部便有风声传出,员工在经历过错愕、愤怒和失望后早已甘心接受这个事实,他们目前最大的期待是—科蒂能给出合理的赔偿方案。

  相同遭遇的还有分布各地的丁家宜经销商,根据时代周报记者独家获得的科蒂发给经销商的退货公告函显示,退货产品价格按照到达指定仓库的时间不同,分别将按80%-97%不等折扣回收,运费由经销商自行承担。科蒂单方面向经销商抛出的退货规则,其态度一如舍弃丁家宜一般,果断且少有情面。

  “停掉丁家宜早就在预料之中,当时科蒂收购看中的就是丁家宜的商超渠道”,一丁家宜前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实际上,这种外企“收购”模式近几年在本土日化企业频频发生下,在跨国品牌正面迎击与外资企业名为收购、实为雪藏的打压之下,国货地位已岌岌可危。

  丁家宜在历经19年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后,或许真将消失于市场之中。

  “丁家宜将不复存在”

  6月5日下午3点,刚睡完午觉的汪强把很久没有更新的QQ签名改为“丁家宜即将告别”。事实上,汪强已经好几天没去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丁家宜工厂了,“好多人都走了”,汪强也不得不离开了这个他工作了5年的地方。

  就在这一天前,一封科蒂集团中国CEO Anita Yang给中国全体员工的邮件流出,在邮件中她明确表示,将通过香港利丰集团来分销其阿迪达斯、芮谜(Rimmel)和花花公子等品牌产品,同时将停止在华销售丁家宜系列护肤产品,以专注于其他品牌。科蒂与利丰的这一合作将于7月1日开始。

  随后,科蒂集团的官方网站也发出一份英文声明,称科蒂将停止丁家宜品牌的销售,以专注于开发其他更国际化的品牌。科蒂全球CEO Michele Scannavini表示,科蒂希望通过与利丰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快科蒂的一系列国际品牌在大众渠道的扩张。

  “工厂已停产了,目前公司正在跟员工进行协商解除,销售基本会全部解散,行政大部分也会解散,少部分会转移到吴江工厂,但是N+1的赔偿方案让大部分员工都不满意。”汪强无奈地说道,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实际上早在今年二三月,公司内部就有消息传出,4月苏州工厂就发通知,要求所有住宿人员6月30日前搬出,科蒂甚至还专门招了一个人力资源总监来处理裁员事宜。

  “最早的时候,科蒂是想把丁家宜的销售权给利丰,但是利丰同时也想要阿迪达斯,科蒂没同意,而且科蒂还跟庄文阳(丁家宜创始人)谈过品牌回购的事,也没谈拢。”汪强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科蒂方面的证实。

  和大多数苏州工厂乃至丁家宜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员工一样,处在失业期的汪强悠闲却又迷茫,除了寻找下一份工作,他们等待的是科蒂最后给出的合理赔偿方案。“丁家宜将不复存在了。”言语间,汪强难掩失落。

  资料显示,科蒂集团于190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属于全球五大化妆品公司之一,是世界最大香水公司,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旗下拥有全球第二大彩妆品牌芮谜(Rimmel)及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等近30个国际日化品牌。而丁家宜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苏州,在科蒂集团2010年斥资24亿元收购丁家宜之初,其在国内日化销售量排名第三。

  “停掉丁家宜早就在预料之中,当时科蒂收购看中的就是丁家宜的商超渠道,以往国内品牌被收购的例子太多了,这些品牌都渐渐消失了。”一曾在2012年离职的前丁家宜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他表示当时科蒂之所以收购丁家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顺利将旗下的阿迪达斯个人护理用品系列打入各大商超,现在目的实现,而收购前销量在国内排名前三的丁家宜在科蒂手中,市场份额急速下滑,2012年的销量更是骤减50%。

  据科蒂集团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由于丁家宜的账面减值致使科蒂三季度亏损2.533亿美元,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三季度减损共3.169亿美元。

  上述丁家宜前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收购完成后,改变的不仅仅是丁家宜的销量,公司内部新旧文化冲击也十分严重,“科蒂在管理、酬薪和销售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和原来截然不同,很多员工不适应都离职了”。2011年年底,也就是丁家宜被收购不满一年时,丁家宜创始人庄文阳也辞去科蒂大众产品部中国区CEO一职,由原科蒂集团亚洲副总裁David Ennes接任。

  对于上述问题,科蒂方面甚为避讳,一丁家宜华中地区经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忙于处理经销商退货等问题,很多事情不方便透露;时代周报记者尝试联系科蒂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也未能得到回应。

  经销商承受“霸王条例”

  与汪强们一样茫然无措的,还有密密麻麻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丁家宜经销商,丁家宜产品的突然停售,使得他们多年织下的产品销售网络顷刻间毁于一旦。

  “以后不卖丁家宜,货都准备退回厂家去了。”提到是否还有丁家宜产品时,在广州深耕丁家宜近六年时间的产品经销商林勇(化名)顿了顿,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说。从2008年开始代理丁家宜的林勇直言,对于丁家宜,自己 “很有感情”。

  早在今年4月,林勇便听到了丁家宜停售的风声,“不愿相信但确实在意料之中”,他的推测来源于自己的直观感受,林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丁家宜最好的时候,东莞经销商年进货额2400多万元,而现在广东省大一点的经销商进货额也就每月50多万元。

  2008年前后几年,是丁家宜最好的时光。庄文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丁家宜2008年的回款在9亿元左右,2009年还有少量的增长在9.4亿—9.6亿元之间,2010年也就差不多这个量,上不去了。




上一篇:科蒂读不懂中国脸色:丁家宜重蹈羽西覆辙   下一篇:这些年被外资拖垮的国民品牌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