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李争粉报道
“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有法可依,国家应该尽快制定信息保护法和信息公开法。既要鼓励面向群体而且服务于社会的数据挖掘,又要防止针对个体侵犯隐私的行为,不仅提倡数据共享,也要防止数据被滥用。”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表示。
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产生的数据及其增长速度比任何时期都要多,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正在迅猛增长。这种大环境对城市管理现有的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以及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开放大数据检验智慧城市
“开放数据是数据挖掘的重要来源,城市数据来自市民和政府,城市数据服务于市民和政府。只有开放数据,才能使智慧城市的数据收集更全面,才能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邬贺铨表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搜索引擎是大数据最为典型的应用之一。据邬贺铨介绍,百度每天约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产生几十个PB的数据;腾讯每天产生1000亿次服务调用、5万亿次计算、300G存储量;中国联通(600050,股吧)用户每秒产生上网记录83万条,对应的数据量为3.6PB/年;中国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每日约处理600G数据,存量数据超过70TB……所有这些行为都由海量的数据来呈现。
得益于计算机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以及处理,人们能够运用大数据实现原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公共交通系统的动态数据公布后,对其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手机应用为公众出行提供实时建议,还可以为地铁系统在客流高低峰时段、热点站和普通站之间的调配提出更优方案。
智慧城市之所以迷人,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更准确的交通状况,以及更方便的生活体验,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不管是智能交通、智能安防,还是智能家居,大数据都是支持其运转的核心。如果没有来自交通管理部门及各车联网系统反馈的数据,智能交通就无法正确显示导引信息,调节红绿灯时长;如果没有来自公安部门的犯罪率及惯犯数据,智能安防也只能被动防御,无法成为保卫城市安全体系中的一环。
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
2013年大数据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用大数据制定出成功的市场方案,许多国家和城市依靠大数据治理污染、疏导交通。从默默无闻到备受追捧,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基本上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等大型物联网项目普遍采用的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公司,在数据的开放和共享问题上都持非常保守的态度,而智慧城市这样的工程要想达到期望效果,还需要更开放的大数据。
许多物联网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开放数据所能带来的价值。2012年,美国纽约立法规定,政府有义务向市民公布自己掌握的数据。从法案出台到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围绕纽约数据平台产生的移动应用已有几百个,开放数据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商业及公益价值纷纷被挖掘出来:关于PM2.5指数、噪声污染的数据可以应用到周边房价的估测软件中,关于酒店、美食的点评软件也可以结合食品安全、卫生监测等方面的公开数据。另外,利用警察部门关于犯罪记录数据的开放,已经有人开发出提醒人们避开犯罪高发区的应用。
开放大数据平台将会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关注,激发前沿创新和应用。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包括惠普、IBM、微软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国内一些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等也已开始实质性的探索。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大数据所创造的价值将达到530亿美元,产生10万个工作岗位,对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业内专家指出,对于爆炸式增长的政府信息,只有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挖掘、应用、管理,才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提升应用,真正释放智慧的价值和能量,及时有效的数据处理方式才是城市着重解决的难题,大数据的应用则为此带来解决“良方”。
大数据需要去伪存真
大数据需要去伪存真,否则便沦为“大数字”。
大数据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更不用说未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智慧城市。邬贺铨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城市食盐的销量来计算出人口的数量,“因为食盐消费是刚性的,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不会多吃盐,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不会少吃盐,食盐的销量与人口数量是直接相关的”。
大数据不仅仅是海量数据的集合,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其背后真正的价值。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大数据的真正含义,冷静思考大数据背后的真正价值,尝试构建各种大数据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是不断探索如何盘活已有数据存量,用好大数据增量,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
经济学人智库(EIU)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迄今为止,亚太地区的各个企业在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方面取得成功的并不多,仅有1/3的企业表示在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超过一半的企业则表示进展不大;大约80%的一线员工认为改善数据的获取状况至关重要,但仅有19%的员工认为其总能获得所需的数据。
显然,面对2014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数据应用从表层走向深层是城市决策方和参与方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这里面除了突破数据处理的技术障碍外,更多的是制定大数据战略。
邬贺铨表示,需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将它作为转变经济方式的有效抓手。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数据挖掘,也就无法利用大数据发展的机遇。
“大数据不只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商业行为。大数据的应用能否取得成功,将取决于管理层是否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大数据战略。”业内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