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谷雨薇和同学刚完成了一份别具特色的英文版食堂菜单。菜单一出就引起了全校师生,尤其是外国留学生的强烈关注,给出了“全5分好评”的成绩。
看不懂菜单很少去食堂
谷雨薇是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由于长期在学院汉语文化教学中心担任兼职教师,她在和外国留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中,发现因为汉语水平的局限,很多留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阅读食堂菜单进行点菜,便产生了利用寒假时间,组织专业团队,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谷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小组,并将这项任务分为调查采访、翻译校对和版面设计三个部分。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关注留学生在食堂吃饭的参与度、在食堂点菜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得到的解决方法几个方面。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有多个食堂,除去设有英文翻译菜单的mana韩国餐厅和华菁园是留学生最爱去的餐厅之外,河西食堂和丽娃食堂也是校内留学生的主要选择。这两个食堂相对来说品种更为繁多,也更具有中国特色,小组决定选择这两家食堂为主要对象进行菜单的翻译工作。
今年1月,小组还针对校内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显示20%的人很少去学校食堂,其中43%是因为不认识菜单上的汉字,不会点菜。去食堂就餐的人中有4人不知道食堂的名称,有留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只选择某家餐厅的理由为“.我看得懂那里的菜单”。 63%的留学生表示,希望在菜单添加英语翻译,58%认为在菜单上添加拼音会使点菜更方便,63%的人建议添加图片。
通过菜名了解中国文化
一开始,小组成员共筛选出需要翻译的菜单,为确保翻译质量,他们以2007年《北京市英文菜单英文译法》为参考,以写实性翻译为主,进行菜单内容的翻译工作。 “在翻译时,我们一方面注意用词和语法的准确性,如卤蛋翻译成marinatedegg,叉烧翻译成BBQ,同时还要兼顾中国文化的传播,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品,如东坡肉、宫保鸡丁等用拼音来翻译。这样,不但可以保持菜名的原汁原味,也能使留学生通过这些饶有趣味的菜名更好地了解菜名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 ”
小谷介绍,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做到信、达、雅,能准确地传递菜单信息。通常一般为主料在前,辅料随后,如“土豆鸡块”译作BraisedChicken with Potatoes;有的添加对口感和酱料的描述,如“麻辣豆腐”Stir-Fried Tofu inHot Sauce;有的对食材的形状进行描述,如“肉丝”Shredded Pork,“肉片”Pork Slices,“肉末”Minced Pork。一些体现中国餐饮文化的菜名使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如“东坡肉”为Dongpo Pork;还有一些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已经被外国人接受的菜名,如“豆腐”Tofu, “宫保鸡丁”Kung PaoChicken。对一些介词的使用也需要区分开来,当主料是浸在汤汁或配料中时使用“in”,当汤汁或配料与主料分开,浇在菜上,则使用的是“with”。
还有一些菜品单单从名字的翻译上不能体现它的独特之处,比如瓦罐汤特别在于它的小罐子,木桶饭则别致地用木桶盛放。对于这些具有特殊“外貌”的菜品就需要辅以图像,方能使留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它。此外,中国人很讲究“食疗”,很多菜品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翻译这种菜名的时候就需要将其功效列举出来,比如“补血养颜功效”的花旗参乌鸡汤就要得到令广大女性留学生青睐的效果。而对于某些自己都没有品尝过的菜品,因为单从名字可能无法具体了解菜品的食材和做法,小组队员们采用亲身实践的方法,亲自品尝,从而得出菜品的确切翻译。他们还很贴心地将外卖方式添加到菜单中,对留学生十分实用。
合计翻译菜名962个
在历时55天的共同努力下,译稿终于初步成型,文件共30余页,共翻译19个窗口的菜单,包括校内河西食堂、丽娃食堂的多个窗口,合计翻译菜名962个,为菜名注解58个,其中包括每道菜的中文名称、汉语拼音、菜价以及英文翻译。
“这一次的菜单翻译不仅解决了留学生生活的具体问题,也增进了中外学生的互相了解。 ”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汤涛认为,小组成员的努力解决了外国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菜名的大问题,使外国学生既体味中国料理的美味,还体会中国料理的美名和背后的文化,为翻译中国菜名提供了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