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龙,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010年和女朋友到珠海三灶镇种菜。本月初,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造访他的农场。目前,当地政府为他们修了马路和沼气池,并带去了技术专家。最近这些日子,邹子龙都在疲于接待各路媒体的采访。
虽然当今大学生“不务正业”已经不是新鲜事,返乡种田、上街卖肉等已不再是稀罕事。但是,北大学生邹子龙种菜还是不乏看点,他采取CSA推广模式,避开超市、批发商等中间渠道,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把城市社区居民和有机农场直接连接起来,并且通过对外招募消费者份额成员,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不啻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一种突破。
经过三年的“耕耘”,已经基本达成收支平衡,目前有300个家庭希望预订其产品,但以他们目前的产能,只能供应70个家庭。由此不难看出,邹子龙对商机瞄得很准,市场尚有可观的潜力,加之如今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关注、重视,并且出资帮助修路、聘请技术指导、建沼气池,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的事业会如虎添翼,前景将更好。
农民传统种菜难赚钱,北大学生创建新模式,开辟商机,利益可观,俨然显示出“技术含量”的差别。不过,只要稍加考量就不难发现未必完全如此,其所谓的“商机”实则是钻了当下蔬菜质量安全的 “空子”,因为农药广泛地被应用,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被滥用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往往让人们“不敢吃”,而以施生态肥料、开展生态种菜为卖点,自然很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最近有报道披露,那些主产区菜农坦言,施用生态肥成本高,种出来的菜大家“吃不起”,无疑印证了邹子龙模式的市场空间所在,那就是满足“吃得起”的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特别是当这种模式得到政府肯定和扶持的时候,难免让人感到伤感和忧虑,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否指望邹子龙模式?对普通菜农也可以实行类似的扶持政策吗?莫非将来餐桌安全也会两极分化,有钱人可以购买绿色蔬菜“份额”吃得放心、安心,最广大的普遍民众就只能将就着吃下去?(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