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粮油 >
国有粮食企业的出路: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时间:2014-05-15 16:32  浏览次数:

  中国食品经济网泰安5月15日电(记者 袁亚光 通讯员 郝兆才)十八大报告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写入大会主题,重申改革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强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表明了我党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意志。

  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国有粮食企业应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切实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继续深化改革,让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自2001年起,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全面改革,省以上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比较好,政企分开,“三老”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走出了比较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市(地)级以下的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不少市(地)级以下的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了改改企业名称,处理处理老账、老粮,政企分开就算改革完成。“老人”问题一直制约着企业经济的发展,只养老保险一项就压的不少国有企业喘不过气来,有的已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国有企业过度依赖储备粮生存。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保管费和轮换费,粮食购销主要是进行储备粮轮换,完成轮换任务基本上也就不再进行收购,职工收入远低于地主平均工资水平。

  改制后的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储备粮任务就怨天尤人,希望有一天国家能出台好的政策,实现一夜暴富。董事会一班人,成了“看家护院”的,一年下来,搞经营的时间占不到1/3,大批职工在家闲着没事干,职工工资收入较低,并开始为缴纳养老保险犯愁。

  实际工作中,不是大胆地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开拓市场,发展经济,而是一直等靠政策。没有政策的支持,就原地等待,吃老本,导致企业改制时靠政策和职工入股的资金见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未经上级批准,私自处理国有资产的现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挥抹不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令人担忧。

  “大锅饭”在国有粮企具有普遍性,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国有粮企,企业管理主要沿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干多干少,干好干孬,工资照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1人就能干好的工作,我们却需要2人甚至更多人才能干。职工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职工收入低,潜能发挥不出来,经济发展缓慢。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格格不入,扯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腿,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

  不管是有储备粮任务还是没有储备粮任务的企业,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贷款难,经费不足。这是十几年来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全面改革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完成储备粮轮换任务,本想借好的市场行情再收点粮食,一是发展自己,二是给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资金困难使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企业有限的粮仓在闲置,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有的企业自筹资金收购了一点,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没有储备粮任务的企业,受资金影响,更是步履艰难。

  企业想贷款,银行门槛高,手续繁杂,等贷款下来,黄金收购时间已过,发挥不了大作用。为此,有的企业干脆高息积资,以解燃眉之急。

  作为粮食人,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沉思,国有粮食企业的出路在哪?答案只有一个: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前一轮的粮企改革不彻底,造成“三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尤其是在确定企业人员的问题上,不是按岗定员,按需定人,而是讲人情、讲面子,认为一家几代都在粮食部门工作,一下子清出去,心理不安,太不尽人情等等。致使国有企业庞大臃肿的职工队伍没能减下去。一个企业只有几个人上班,却要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缴纳养老保险,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有的企业甚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粮食企业的全面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到了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扫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要解决改革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粮食企业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粮食企业继续改革符合国家大形势,不继续改革,就没有出路,就会走进死胡同。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减员增效上,切实减掉庞大臃肿的职工队伍,按岗定员,按需定岗,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从而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与社保部门联系磋商,将减下的企业富裕人员交由社会管理、社区管理,企业不再承担庞大的养老保险金。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好富裕人员的思想工作,说明粮企的现状和困难,让大家都能够支持粮企改革。

  将分散的小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大物流。一个地级市可保留一至两个粮食企业,一个县(县级市)可保留一个粮食企业。将粮食企业建设成为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质检、物流为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各级粮食部门积极为企业改革争取政策,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争取财政、税务、土地、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企业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协调银行部门,降低贷款门槛,使急需资金的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贷款。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往往偏爱敢于挑战的人。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第一批敢于“下海”的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大都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成了领跑中国经济的改革家、企业家。企业转型,就是敢想敢干,打破传统经济束缚,发展粮食物流,酒店、餐饮、加工业等。多渠道发展,就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拘于粮食经营,敢于创新,敢于走出粮食,多种经营发展。

  大胆启用一批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充实到企业班子岗位上锻炼,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启用年轻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启用年轻人,充分发挥年轻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克服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管理旧模式,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企业,走出粮食新天地。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用现代企业制度管人、管事,奖罚分明,提高福利待遇,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群策群力管理企业。形成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的良好氛围,树立企业就是“我的家”思想,使职工全身心投入粮食事业的发展中,自觉为粮食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完)




上一篇:一批永和豆浆、印度大米被检出转基因成分   下一篇: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购地沟油 系康师傅供油商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