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动态 >
新“国九条”等举措有望近期落地 退市制度改革推进(3)
时间:2014-05-07 07:55  浏览次数:

近百家撤单给IPO热“泼冷水”||中国经济时报||张炜||2014年05月07日 07:00

  IPO预披露密集亮相的同时,IPO撤单也不断增加。一项统计显示,截至5月4日,沪深两市IPO中止审查企业达60家,终止审查企业达35家。其中,上周有24家公司中止审核。与以往因中介机构执业受限而被动中止不同,这24家企业全部为主动撤单。

  好不容易等来IPO重新开闸,且有的公司已经过会,为何这些企业遭遇中止或终止审查?其中的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受限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平安证券和北京天银律师事务所被证监会调查立案就“耽误”了多家中止审查的公司。有的公司“另谋高就”,放弃再过A股IPO“独木桥”,转而挂牌新三板或谋划H股上市。而最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因财务状况欠佳导致“夭折”。本次IPO改革大幅提前了预披露时间,存量排队企业不排除两三年才能完成IPO,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将较长时间置于阳光下,部分基本面欠佳的公司不得不选择知难而退。

  中止审查有别于终止审查,其中有的企业还会“卷土重来”。那些因中介机构执业受限而中止审查的企业,待中止审查事项消除后最有可能恢复审查。

  值得警醒的是,IPO撤单中暴露出变脸问题。今年初已上市的企业及目前正在走过会程序的企业,称不上个个毫无瑕疵。今年上市的48只次新股中,近四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变脸,多家公司的2014年一季报亏损。相比之下,因财务状况欠佳而IPO撤单的企业,很可能情况更为糟糕。假设IPO成功也难逃成为严重变脸的公司,甚至上市一两年内就发生亏损。

  从已有的情况来看,有的IPO撤单企业深陷亏损泥潭。例如,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终止审查。而据该公司4月底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2013年巨亏76.51亿元,2014年一季度亏损1763万元。造成亏损主要是由于201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钢材贸易企业所出现的不能及时履行合同及信用违约的情况,并且相关风险在2013年又从钢材贸易延伸至钢铁生产及煤炭贸易企业,为此,中国铁物计提了金额较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换言之,中国铁物的IPO“梦碎”于钢贸危机。

  更糟糕的撤单企业则卷入了IPO财务造假风波。浙江洪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撤回IPO申请,其是去年IPO财务专项检查被抽中的50家候审公司之一。洪波科技被指存在虚增销售收入、毛利率异常等问题,据称,去年底已被证监会移送至稽查部门。

  近百家撤单无异于给IPO热“泼冷水”,反映出装模作样混进IPO队伍的南郭先生或有不少。即便去年经过了史上最严IPO财务专项检查,还可能有“漏网之鱼”。拟IPO企业及次新股容易业绩变脸是A股的顽症,甚至不断发生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问题,导致A股IPO的形象大大受损。引导投资者告别非理性地“闻IPO色变”,首先需要IPO确保带来优质资源,是货真价实的新生力量。否则,投资者信心很难得到提振,IPO恐惧症也难以根本性消除。

  作为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由双汇国际更名的万洲国际近日在香港终止IPO进程,使其原打算成为香港今年最大规模IPO项目的计划化为泡影。万洲国际的IPO折戟,既与眼下猪肉市场行情低迷有关,也受阻于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等存疑。万洲国际宣布“瘦身”发行原计划的三分之一,还是难改可能认购不足的结局。这个失败的IPO案例给A股市场上了“一堂课”。A股市场同样不希望沦为大股东与PE的“提款机”,不该对有潜在风险的IPO照单全收,必须使南郭先生及其圈钱行为“无缝可钻”。从这一点上说,A股市场期待更多的IPO撤单,从而挤掉IPO“堰塞湖”中圈钱的“水分”。

48新股风险提示失效 监管层拟组合拳纠偏定价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05月07日 02:08

  [编者按]截至5月6日晚,预披露达273家,发审会第二轮7号召开,三家公司上会,发行脚步逼近,新股上市亦将为期不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今年1月上市的部分新股尽管业绩下滑,但依然涨幅可观,市场无视风险提示,毫无顾忌炒作。破发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然而,仍有机构瞄准炒新,监管层等忧心忡忡。破发教育课的第一堂测试,将如何展开,前车之鉴能否纠正新股不败?

  5月7日,三家预披露企业上会受审,此前的5日,次新股再次躁动。

  这批2014年1月以前所未有密集节奏登陆资本市场的48只次新股,当日板块涨幅达3%,并有两只个股收获涨停板。此前,他们距发行价的最高涨幅已达149%。

  然而,有些变化已生。

  首先是破发越来越逼近这个躁动板块。截至5月5日,已有3只次新股经历盘中破发,除它们之外还有三只次新股徘徊在破发边缘。

  更重要的是,超过50%的次新股,从高位回调,幅度超过30%以上。

  业绩的颓势也在新股不败的光环褪去后,越来越显示杀伤力。7家次新股2014年一季度净利润告负,固然有季节性因素存在,然而将时间线延长些看,这个数据也不美好。48只次新股里有12家2013年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

  这些看似散落的数据与曲线,合起来或是一个新趋势。“预计随着 IPO改革的推进,规则的成熟,今后不会再有这种特例,新股比行业平均水平溢价近一倍的情况,也将不再。”海通证券(行情,问诊)中小市值研究团队指出。

  除48家批量上市的特殊情况难再外,询价报价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与监管趋严也在带来新变量。更重要的是,破发与业绩下滑阴影,或能真正从市场博弈上纠正定价机制。实际上,上一轮破发频繁出现后,发行失败的案例终于出现。

  这场教育课的第一堂小测试或者很快就要到来,发审会重启后,上周三家新的过会企业诞生,它们或与已过会未获批文的企业一起,陆续在5月份走向发行上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IPO管理规范、配售细则、网下投资者备案细则等或将在近日公布,对于承销商的约束也将加强,网下配售者的“黑名单”制度会进一步明确。

  定价询价过程中的监管会进一步加强,监管层强调承销商不得预测价格、不得暗示。此外公募、社保等配售比例要保证。黑名单制度也要明确,上榜公司会受相应处罚。

  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违规或存在异常情形的,监管层可责令发行人和承销商暂停或中止发行,并对相关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增加了市场禁入措施。

  “信息披露改革后,信披问题会有质变,下一步重要的就是市场定价机制的回归。一方面市场要自发的回归到新股投资的合理逻辑上,一方面要加强对发行人、保荐机构、报价机构的教育和监管,实行事后追责,不应该再回到行政定价的老路子上了,不然永远都走不出来。”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失效”的风险提示

  其实48只次新股业绩下滑的颓势,早有预兆。“这批新股受IPO暂停影响,上市过程被整整耽误一年有余,其中很多公司的情况出现恶化,募投项目有所调整,这些都导致企业业绩可能变脸。”有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

  根据48只新股的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其平均的2013年业绩增速为11.85%,12家净利润增幅下滑,7家在2014年一季度亏损。

  然而,业绩滑坡并非突袭,上述披露政策下,这些企业都需要如Facebook披露风险提示一样,预测2013年业绩将呈现何种风险等。

  如登云股份(行情,问诊)(002715.SZ)招股书提示,若宏观经济和行业持续低迷,募集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公司2013年可能继续出现业绩下滑的风险。事实上,该股2013年年报的确业绩下滑。

  “业绩变脸股票中,招股书多已揭示潜在风险和行业环境影响,从技术上来说披露风险的公司并无瑕疵。”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然而,被改革制定者寄予厚望的风险警示,显然没起到作用,市场并不在乎风险暗礁。

  从上市首日的躁动情况即可看出,数据统计显示,除陕西煤业(行情,问诊)(601225.SH)、炬华科技(行情,问诊)(300360.SZ)、应流股份(行情,问诊)(603308.SH)外,45只新股上市首日均触碰涨幅44%的极致。

  “等了一年半,交易几十秒。”是当时对于新股首日交易盛况的描述。

  炒新热情并没有如市场预计般快速冷却。新股巅峰时期的最高涨幅超过149%。最凶猛的金轮股份(行情,问诊)(002722.SZ)最高时较发行价涨幅超过470%,而高峰时期较发行价涨幅超过100%到200%的有23只新股,超过200%到480%的新股有10只。

  与此同时,却是次新股业绩下滑持续曝光。2014年2月下旬,已有12只次新股发布业绩下滑预告,如金轮股份预告2013年度净利润下滑10%。

  无论预披露还是上市后披露阶段,源源不断的风险信息并不能打破新股不败的定律。截至5月5日,整体次新股较首发价的平均涨幅仍达70%,仅3只盘中破发。

  一个私募人士的心态可以说明背离的逻辑,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最近正在密切观察一只拟破发股。该股业绩大幅下滑,已逼近破发边缘。但他认为这是绝妙介入时机,可以弥补估值过高无法介入的遗憾,“基本面对于上一轮打新而言基本没有意义。”

  “风险提示写在招股书中,但盲目炒新仍然出现,说明投资习惯要逐步改变。”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破发教育课

  然而,有些事情悄然生变。

  一来,上述破发军团正在扩大,从3只股盘中破发,到3只濒临破发。再者,次新股燥热已从高位回落,50%的次新股回调幅度超过30%。

  这些都会给即将进入新发行周期的新股带来变化,至少是一场最直接的新股教育课。

  “次新股部分破发对于市场盲目炒新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

  这并不仅是监管层的想法,实际上,市场也在发生新股投资逻辑的变化。

  首先是研究机构不断预警。

  “新股二级市场股价贵得离谱,主要原因是:这批公司上市前后都有 IPO 发行断层。上市前,是长达一年多的IPO暂停发行,市场对新股非常饥渴。上市之后,由于需要补充年报,又导致市场出现两个月IPO空窗期。供应稀缺导致48只新股被反复炒作。我们预计,随着IPO改革推进,规则的成熟,今后不会再有这种特例出现,而新股比行业平均水平溢价近一倍的情况,也不会再出现。”上述海通研究团队指出。

  其次,投资机构也在自我改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1月份打新热潮中,从策略和部署上不同基金公司略有不同,有的先由研究部专门成立团队,搭建相关的研究课题组,研究内容包括新股的估值水平,及新股所处行业的研究等,典型是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也有的研究部未参与其中,主要由投资部进行操刀,代表为背靠某中小型银行系基金公司。

  然而,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大多数打新机构更看重的已非标的筛选,而是如何准确报价提高命中量的技巧。

  当时的新股投资方式其实简单粗暴——网下打新,上市后迅速卖出。

  一位北京券商副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大多数询价机构都选择在首日卖出。另一位询价机构人士则透露,其从这轮打新开始就定下策略,新股上市当天只要有30%的涨幅就立刻卖掉。

  这种方式在首批新股中确有可行之处。因为从当时的市场情况看,首批新股被认为经过了多重检验,同时具有稀缺性,因而普遍涨幅不错。

  然而,在未来基本面面临挑战的更多新股中,命中率技巧高于选股技巧的打新逻辑,或被改变。

  除命中率技巧不再一招鲜外,正在步步逼近的新股询价定价改革,也在改变市场的生态环境。




上一篇:南京工大与高邮市共建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业化基地   下一篇:新《商标法》实施 企业擦亮"金字招牌"蓄势转型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