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助力上青云
——黄冈市建设大交通推动大发展纪实
“荆楚行”黄冈采访组记者柯遂喜 余杰 李德荣 张清
巍巍大别山,滚滚长江水,描绘了这一山一水对革命老区黄冈交通格局的定位。山水相隔,导致对外交通大动脉不畅,境内交通毛细血管不通,曾让黄冈陷于“围城”之困。
如今,武英高速、武麻高速公路腾越黄冈大别山直插华东,京九铁路、黄黄高速、大广高速公路飞跨黄冈长江,联通东南沿海,正在加紧建设的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更是让黄冈快速融入大武汉“半小时经济圈”。
打通对外交通“任督二脉”,畅通体内交通“毛细血管”——近年来,黄冈交通以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三大建设为抓手,谋求新突破。五条铁路,六座长江大桥,八条高速公路,三条国道,十七条省道,以及贯穿七县市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使黄冈变成“通衢”之地,成为湖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打通大动脉,承接大武汉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城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这曲从雪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的天籁之音,足以表达出黄冈老区人民对路网建设到“家门口”的喜悦之情。
黄冈在湖北东部,通江达海,既可与武汉城市圈无缝对接,又可与长三角产业群互动对接。然而,过去由于黄冈路网等级低、数量少,闭塞的交通使得人们出行不便,大项目、大企业难入驻,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如何打破这一瓶颈?黄冈市委、市政府认为,交通率先突破是加快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总开关”,打造“智慧型”交通枢纽,就是抓住了城市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牛鼻子”。黄冈按照“打通大动脉,承接大武汉”的规划目标,立足实际、抢抓机遇,敢于创新谋划项目,敢于拼搏大干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将全国、全省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布点黄冈。特别是近些年,黄冈交通项目建设投资每年以超过10亿元的速度递增,2013年,投入大交通建设资金达到109亿元。
2000年,黄黄高速全线贯通,结束了黄冈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宛如一场决战,势如破竹。此后,黄冈路网建设一发而不可收。
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精彩答卷——
2002年,鄂黄大桥、京九铁路黄冈段相继通车;2005年,省内市州自主兴建的第一条一级公路——江北一级公路通车。
2008年至今,黄冈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重大交通项目不断突破。大广北、武英、武麻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与黄黄高速一起构建起三横一纵高速路网;总投资14亿元、全长462公里、贯穿七县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仅用两年实现全线贯通;总投资92.1亿元的黄冈长江大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公路建设接近尾声……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9万公里,铁路运输总里程达到430.5公里。公路网建设密度位于全国前列,高速公路建设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高密度、多层次、上水平。大动脉的构建,拉近了黄冈与大武汉的距离。同时,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和“1+8”城市圈的崛起,给黄冈突出抓好交通快速通道建设带来了新机遇。黄冈以市区为核心,以武穴市、麻城市为两翼,构建与武汉城市圈相匹配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了大交通的整体式跨越。
畅通微循环,伸向村组湾
对外大动脉打通了,对内微循环不畅,即使守住“金饭碗”,也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因此,黄冈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对外大交通的同时,创新提出“先动手,再伸手”的发展思路,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在条件不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市场的力量不等不靠,干中求助,建好每条“民心路”,畅通交通毛细血管,先后编制完成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大别山试验区交通发展规划、跟踪衔接国道省道调整规划、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开发规划,干大项目,大干项目,条条公路都辐射乡镇,延伸村湾,通达农户。
驱车行驶在黄冈各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平坦通畅的公路,宛如一条条银色的丝带,把革命老区大地装扮得年轻而富有朝气。享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誉的罗田县九资河镇圣人堂村,坐落于大别山主峰脚下。然而,“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无桥连。”断头路阻碍了旅游业发展,也挡住了村民的致富路,青壮年劳力只好外出打工。
2011年,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进山,这条横贯大别山腹地的公路,贯穿黄冈7县市,辐射5个国家级贫困县,连接5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7条省道、12条县道,把沿途23个乡镇的38个景点以及三大旅游区串联一线。圣人堂村春花家苑农家乐老板娘肖春花笑着说:“路修通了,旅游火了,乡亲们纷纷回乡办农家乐,一般家庭年收入都是几十万元,去年我家收入猛增到百万元。”
一条红旅路,改变了沿线大别山区230万农民的生活。沿线采访,新村新貌赏心悦目,一个个集居住、商贸、教育、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社区里,与肖春花一样因路而富的农民比比皆是。
一条红旅路,书写了黄冈旅游的传奇。沿线7县市的旅游人数年年递增,2013年达到1180万人次,收入达到62亿元,同比增长21%。
红旅路的建设只是黄冈“畅通微循环”的一个缩影。如今,黄冈路网微循环正在朝着“153090”经济圈的目标迈进。即:从县城到高速公路入口、到火车站、到港口码头均不超过15分钟;所有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从县城到黄冈市区、武汉,以及到天河机场和九江机场均不超过90分钟。
县县通高速,乡乡镇镇通省道,村村湾湾通公路,为老区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黄冈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完善交通网,助力大项目
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如何完善交通网,更好地服务大项目、大发展?黄冈的决策者们为大交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黄冈把交通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建设模式、筹资模式,提升出口路,打造形象路、样板路、文明路。并将城市主线、环线和支线紧密连接起来,按照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思路,项目规划到哪里,企业落户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
规划面积11.23平方公里的黄冈经济开发区南湖工业园区内,大型机械往来频繁,建设声音不绝于耳。
位于团风县城的东港口产业园,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5000亩、总投资额达100亿元、拟引进企业100家的武汉新港“华中闽台产业新城”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项目落户在这里,主要是看重了这里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从我们园区到大广高速只有一公里多的路程,”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便利的交通枢纽必将给园区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一路通则百业旺。鄂黄长江大桥位于黄冈的一侧,伊利、汇源、太子奶多家知名食品企业扎堆兴业;麻城木子店镇原生态农特产品加工园内,已有三家企业签约落户;英山县引资2.6亿元,规划建设大别山中药材交易中心、大别山旅游休闲娱乐驿站、大别山绿色产品交易市场;浠水县绿杨乡,四个投资过千万的重点项目均在火热建设中……
建设网络,提高等级,优化结构,发挥效益。在一山一水的自然“天堑”中,黄冈精雕细琢,苦干加巧干,绘就了一幅交通大发展的宏伟长卷。交通建设对黄冈发展的推动作用、辐射作用是巨大的。要想富,先修路,在黄冈得到了印证,大交通推动大发展,大交通促进大跨越,在黄冈变成了现实。
(责任编辑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