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周萍英 图/本报记者宋双庆
“不当老板不算猛男”,这是福建地区很流行的一句话。周伯良用他的经历践行着这句话。
10岁开始自己赚钱,15岁跟人合伙开小百货店,20岁成为汉正街上最年轻的日化用品批发店老板,34岁砸下千万元涉足有机红酒,39岁时半年内铺开近百家土特产品连锁直营店。
如果说这些都是一个精明商人的财富传奇的话,他接下来做的一件事,让很多人瞠目结舌:6年时间里,他只进不出,收藏的野生灵芝达70吨之巨。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奥秘和商机?
藏品变商品
有钱人爱收藏,但大多是收藏古玩字画类,玩玩风雅。
周伯良却与众不同,他也收藏,开始是红酒,后来变成了灵芝。
“一开始,我并不懂得收藏之道。就像钻石一样,1克拉以上的才有收藏价值,于是我给我自己的灵芝定了个简单的收藏标准:一个巴掌以上尺寸的才收藏。”
一个巴掌大的灵芝国内已不多见了,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东南亚等国家。在这些国家,野生灵芝的开采还没泛滥,而他,正是在这些地区的搜集过程中,胃口变得越来越大。从当初一个巴掌标准,到后来按直径算,他藏品中最大的灵芝直径达1.1米,这意味着其生长周期在1600年以上。而70吨之多的收藏总量,几乎让他的每处物业都成为存储这些宝贝的仓库。
甚至在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一品天下1000平方米的他的公司大厅内,都摆满了他的收藏。一些市民不明就里,跑来询问并想购买。问的人多了,作为商人的他开始动起心思:多年来只进不出地光顾着买,拖累了好不容易打拼下来的事业,既然这么多人有购买需求,看来这还是个不错的商机。
于是,他开始“割肉”。
没想到的是,市民并不买账。首先是价格偏高,其次是市民对野生灵芝的认识不足。
生性倔强的周伯良激发出了“斗志”,既然舍得把它当生意做了,就要做好。
于是,他紧急调整展品种类,展厅里不只是稀有的“高大上”,还补充了大量平价品种。售价从每克十来元到大几十元的产品分类陈列,满足了各档次需求。同时,他还贴心准备了灵芝常识小册子给市民科普:并不是所有的灵芝都能食用,哪些灵芝具有什么样的功效,等等,一目了然。
如何让消费者认可它,最好的办法是让产品自己说话。他采取了体验式营销,凡是到店市民,均可免费饮用灵芝茶。很多睡眠不好或有其他隐疾的市民,体验几次后便跑来购买。这对周伯良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肯定。
日化老板卖红酒
这样大手笔收藏,需要经济实力做支撑。此时的周伯良,身家已无法用确切数字统计。但纵观他的创业旅途可窥一二。“不当老板不算猛男”,生于闽南的他,从小受这种观念影响,1984年,才10岁的他便开始在亲戚家的小百货店里当起了兼职“小二”,靠提成一个月能赚100元钱,同时还捣腾些小买卖,收入足够当时他的所有开支。
1989年,已是万元户的他投入所有资金与舅舅合伙开了一家小百货店。由于头脑机灵又会经营,一年赚8万元还很轻松。
福建商人普遍认为,在当地干得好不算真本领,一定要走出去。于是1994年,20岁的他带着50万元本钱,走出福建来到武汉,成为当时汉正街最年轻的日化用品批发店老板。
为什么选择日化用品?因为在经营超市的过程中,他发现日化用品的利润不但高,而且由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走的量还特别大。虽然身为外地人,但多年从商经验,已让他成为一名老到的商人。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当时来汉正街打货的多是外地人,天还没亮,长途汽车就开到了。周伯良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开门,很多早到的打货老板,循着灯光就找来了。常常是别家还没开门,他家已热闹非凡。几年下来,他的档口从二三十平方米扩张到300多平方米,身家逼近千万元。
很早以前,周伯良就爱喝点小酒。生意做顺后,他更是少不了酒。他口中的酒,不是白酒而是红酒。
喝酒的人都有一个圈子,大家交流中发现,很难买到品质上佳且放心的好酒。于是,周伯良开始留意起这门生意。
一次偶然机遇,他接触到了瓦帕——智利的有机红酒。这在当时还是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他一举拿下了该品牌的中国总代理权,同时还取得了另外7个国家的高端红酒品牌代理权。
红酒也要有好的氛围。汉正街显然不适合做这行。于是,他将日化品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转战硚口崇仁路茶叶市场,正式进军红酒行业。同时附带着4个白酒品牌的销售。为此,他投入了近千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