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天然“毒奶粉”事件持续发酵后,恒天然事件调查报告终于出炉。报告显示,该公司位于怀卡托地区Hautapu的乳品厂在生产过程中意外在乳清蛋白中发现了塑料。据称,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这片塑料部件不慎掉入了乳清蛋白之中,酿成大祸。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也发布声明称,最终检测确认,恒天然3批次乳清蛋白粉中的细菌为无毒的生孢梭菌,而非肉毒杆菌。
恒天然称,造成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恒天然的某两个业务部门之间出现了一次偶发的信息共享疏漏,导致相关检测有所延误;该问题未及早上报到首席执行官层面等等。
这180度大转向的乌龙事件让人感到很蹊跷,也使得很多人大跌眼镜:明明最初存在的肉毒杆菌怎么突然又被认定是不存在的呢?是之前的检测出了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恒天然单方面宣布发现肉毒杆菌的声明使众多奶粉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奶粉企业的销量因为此次乌龙事件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
达能旗下的多美滋从中国召回奶粉约302吨,而可瑞康生产商Nutricia从新西兰召回的奶粉达约6.7万罐。以受损最严重的多美滋为例,核算了其召回、销毁及其产生的人力、物力损失,约有1.33亿元。
同时,恒天然“毒奶粉”事件也使得消费者对于一些品牌的奶粉失去信心。相关机构统计,受恒天然“毒奶粉”事件影响,不少国内奶粉企业损失惨重,各大超市、母婴店洋奶粉销量平均下跌幅度达到了20%以上,恒天然和新西兰奶源也在消费者心里名声扫地。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在“中国质量万里行”近日的排榜中,新西兰恒天然“毒奶粉”事件位居八月企业十大负面质量新闻排行榜第一。
8月27日,在乌龙事件出现后,恒天然又突然提高自身产品的价格,其提价的理由为:将高出的价格付给与该公司合作的奶牛场。
看似不错的理由实乃销售策略中的下策,殊不知,在中国商业环境下,“带毒”的帽子刚刚去掉,理应痛定思痛,进一步改进和严控自身产品生产各环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恒天然却断然提价,这种策略必然会导致其客户进一步流失。
早在8月5日,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曾公开表示,“我们已经确认市场上90%受影响的产品的安全状况,剩下10%的产品即将在48小时内召回。”
然而,迄今为止,恒天然对于客户及消费者赔偿方案和工作还未开始。
依据《合同法》,涉事下游乳品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求恒天然提供的产品必须是安全和合格的,问题责任完全在恒天然。目前恒天然承认其产品有质量问题,涉事乳品企业有权利按照合同约定向恒天然主张权利和索赔。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找不到有章可循的针对相关涉事方的赔偿规则和成功的案例。2008年年底,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中国乳制品协会曾牵头,由22家涉“三聚氰胺”案的企业集体出资成立了总额2亿元的医疗赔偿基金,作为对毒奶粉事件近30万名被确证患儿的善后措施。然而,时隔不到两年半,该基金去向不明,此事不了了之。
可以说,恒天然“毒奶粉”事件给消费者和下游涉事企业带来的启示在于,相关主管部门应该以恒天然“毒奶粉”事件为契机,加快国内相关立法,制定类似事件后的具体赔偿措施和方案。
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号召奶粉企业一起建立常设基金,专门用于赔偿,以便发生类似事件后可以马上给涉事企业和受害的消费者提供相关的赔偿,至于法律责任认定等则可以稍后再处理。
令人庆幸的是,在恒天然“毒奶粉”事件中,一些奶粉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
据悉,达能集团正在考虑追索和赔偿的可能方案,但目前还未正式决定对恒天然采取法律手段,需要等待以下两个结果:一是评估该事件给多美滋带来的各种损失、开销;二是希望得到“预防性召回”之前测试方的相关文件。
总的来说,恒天然要想获得消费者的心,重拾消费者对恒天然奶粉的信任,就必须制定出详细的并且是切实可行的赔偿方案,否则,因为乌龙事件对各方所造成的伤害难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