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程露 孙晓铮 姜辰蓉)虽然与祖国相隔在太平洋两岸,中国境内一场旨在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活动还是引起了留学生夏圣丽的关注,使她对自己在加拿大的去留问题多了一份考量。
她说,虽然留学生在国外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但是国内近年来频频爆出的社会负面问题,比如老人倒了都不扶、腐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也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我觉得现在提出价值观教育非常有现实意义,它表明中国没有只强调经济高速发展,而忽略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还是会被继承和发展下去,我还是计划着回国发展,”夏圣丽说。她在加拿大留学已近10年,目前在乔治布朗学院就读。
夏圣丽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并被概括为12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一次针对省部级主要领导的讲话中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他说:“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席黄梅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她认为海外华人身上展现了很多中华文化的特质,特别是勤奋、坚韧和包容,正是这些美德使他们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成绩。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5000年的古老文明,展现了兼收并蓄和不断创新的特质,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他说,正是这种兼收并蓄和不断创新的传统使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使中国在短短30年从一个物质短缺的国家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于沛说:“我们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但也取得了前人从未取得的成绩。在国外能过上天堂日子的中国人是极少数,走得越多,回来得也会越多,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这是基于对祖国的制度自信。”
十多年前出国求学时傅钰并未想到会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但是,现在他已经成为这里微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
“过去不想回国是怕科研环境不好,很多想法无法实现。但是,后来的一次机会发现国内的科研环境日新月异。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就决定回国发展事业。”傅钰说。
2013年1月,傅钰离开美国哈佛大学,与同批出国的12位同学一起,回到中国发展。《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显示,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
傅钰说:“我们是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中国情结’,而且中国的发展与实力的提升给了我们很多底气。中国的社会制度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办大事,效率高。”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说,中国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虽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经济稳步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很多年轻人认识很清楚,‘中国背景、国际视野’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回国从事与国际接轨的工作会更有底气,反而比留在国外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傅钰和很多留学生都认为,像“航天之父”钱学森那样的老一辈留学归国人员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在中国积弱积贫、科研条件一穷二白的时候回到祖国,凭借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做出了很多成绩。
傅钰说:“我们两代人的底气和骨气,都体现在价值观上,区别在于,我们这代归国人员享受到了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基础,因此,应该更勤奋,更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张燕注意到,在进行价值观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在推进法制化建设,更加强调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
她说,这是意义深远的举措,我们需要自由和平等,但同时还要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滴水,自身折射的就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与环境。只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民主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