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发布
报告呼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2月28日讯(记者 颜金花) 今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江南大学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3)》。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研究团队负责人吴林海教授认为,虽然民众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稳定,正在向好”确实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并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走势。
据研究团队介绍,目前超过半数的食品安全事件缘由供应链上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况下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假冒伪劣、过期食品在农村食品市场上较为普遍,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是一个兼具时代性的永恒命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具有长期性;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消费心理受网络舆情的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已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平台,对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判断力的相对普遍缺乏,更由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充斥着大量虚假甚至谣言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了社会稳定。
研究团队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间的矛盾、食品安全(包括数量与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食品安全风险与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间的矛盾,是未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国内实践,把握世界食品安全治理发展演化的共性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
同时,要规范政府职能体系,界定政府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中的边界,政府要进一步信息公开,及时、有效地发布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和预警信息,引导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努力将监管的重心下移,并完善与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完善的宪法法律体系。
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市场机制建设与发展安全食品市场,努力建设成熟的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体系,真正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锁定违规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
由江南大学牵头,全国20多所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是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该项目旨在鼓励高校面向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推进高校成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