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生产一直是保健食品行业中众人皆知的“秘密”,这一局面将在2014年得以改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拟发布的新规,自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将禁止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一个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只能适用于一个产品。对于这条彻底颠覆行业“潜规则”的规定,保健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缓冲空间给予企业转型的机会
法治周末记者 孙政华
“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行业‘潜规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健品市场中靠“贴牌”赚钱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该名业内人士表示,研发一个新产品,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时间周期很长。相比之下,“贴牌”生产则在短期内就可轻松获利。
为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市场,国家拟出台有关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宣传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包括《保健食品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保健食品委托生产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
其中,让市场最为关注的一条规定是,自2014年1月1日起,将禁止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一个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只能适用于一个产品。
这意味着,在保健食品行业非常普遍的“贴牌”将被叫停,中小保健食品企业无产能依赖贴牌销售的生存模式也将遭到致命冲击,而拥有大量批文和产能的大公司将从中受益。
保健品市场的营销泡沫
同一批准文号、多个不同商标,业内称之为“贴牌”,即OEM。这在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十分“盛行”。
尚普咨询保健品行业分析师张交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透露:"贴牌’生产是一些拥有认证的企业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一些中小型企业,由这些企业代工进行产品生产。由于代工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参差不齐,根本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造成保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张交表示:“国内保健食品往往添加非法成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宣传虚假问题严重,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保健食品的贴牌生产存在一定的关联。”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日益重视,购买保健食品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消费行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购买过保健食品的消费人群占比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69%。
事实上,保健食品行业风生水起的同时,负面新闻却从未间断。尚普咨询的另一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部分企业盲目夸大宣传,致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虽然,目前多数保健食品从业者开始转变观念、调整经营方式,重视产品持续发展。但是,行业高密度的广告营销方式并没有改变,我国保健食品的销售目前依旧建立在这种营销泡沫之上。
企业需要缓冲空间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行业高速发展,据宏源证券(000562,股吧)等机构此前出具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该产业的总产值就已高达2800多亿元人民币,有30%至40%的产值由贴牌贡献。也就是说,截至2012年年底,保健食品贴牌生产的产值已经达到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保健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行业的问题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保健品贴牌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企业和行业都是有利好作用的。有些企业精于生产,销售能力差;而有些企业有很强的销售手段,但是却没有生产资质。如果这两种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品质过硬的保健品是值得肯定的。
这名工作人员也承认,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利用贴牌生产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情况。在行业内,某些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会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对记者表示,一些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树立品牌上,而忽视了产品质量。企业虽然“做大”了,但并没有“做强”,这也是造成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获悉,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保健品投诉2,318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有521件,占22.5%,远远高于虚假宣传在总投诉中所占的比例。
刘俊海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追责过程中,商家“踢皮球”的现象屡屡发生,保健品很多是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需要一定时间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消费者取证也相当困难。他表示,对于保健品市场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此时应强调的是发挥政府作用,启动相应监督机制。
据记者了解,将保健食品资质借给第三方,一直是中国不少保健食品公司的生财之道。在产品外包装上印有蓝帽子的保健类食品,由于经过食药监部门的审批,在中国普通消费者心中,意味着具有品质和功效保障。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前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此前欲推的“一帽(蓝帽子)一号”政策遭遇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和贴牌经销商们的普遍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而对于此次的新规,也有一些行业质疑的声音。中国保健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强调,有企业反映应该给企业缓冲时间;另外,进口的贴牌功能食品不再视为保健食品后,只能视为普通食品,这在他们看来,也不合理。“功能食品的成本高,与普通食品去竞争,肯定没有优势。”一位保健食品行业的专家如是指出。
同时,有保健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相关规定并未给企业缓冲期,而没给企业缓冲期,对很多企业来说,短期内转型不了,即意味着要垮掉。
广东省受到冲击最大
广东保健协会一位负责人透露:“国内每年平均批出去的蓝帽子(即保健食品)也就1万多个,但目前市场上流通已多达几万个。”
“新规将对保健食品企业原来的生存模式提出挑战。”广东省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我国国内大型保健食品公司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州,广东省保健食品的产量占全国超过六成的份额。因此,广东省或将是此次政策调整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张交对记者说,受到影响的贴牌生产企业如果短期内无法实现转型,将意味着有面临被迫清退的市场风险。在新政催动下,企业的产能扩建将成为趋势。
张交表示,对于国家对保健食品行业整顿和市场规范力度的加大,中国保健食品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分化和转型,这将促使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由营销拉动,逐渐转向科技和资本拉动的新模式,完成新形势下的行业洗牌。
政策一出,不少保健品行业的大玩家们纷纷开始有了动作。
近日,汤臣倍健(300146,股吧)宣布建立诚信的行业规范,维护上游产业链原料安全。海王生物(000078,股吧)公告称,将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王,并建设保健品生产基地,以满足公司在保健品领域的发展需要。绿瘦宣布在湖北投建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也将承担公司相当部分的产能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