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星早前并不是一个养殖户。
数年前,建材生意不好做,看到饲料经销的利润高,头脑灵活的他一下扎了进来。从一味追求数量的销售模式,转变为如今精准营销的路子。用范自己的话说,以前是争取“村村全覆盖”,但是2008年一场冻灾,差点把范给直接搞垮。“钱都在外面,收不回来。”
网撒得大了,一不小心也容易“扯点肉,出点血”。怎么办?范德星又开始下手了。这次,他一连砍掉了70几个客户,将自己的客户量从之前的100多个,减少到30几个。“我们要做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对于养殖未来的走势、养殖理念以及发展方向,都应该保持高度一致。”范德星告诉《农财宝典》记者,一开始看上去挺痛苦,销量一下就不见了。但是坚持到现在,发现自己又做了正确的决定。
用早前100个客户的资金,来扶持30个客户,数量上的暂时减少,并没有成为范德星发展的障碍。随后,他开始在养殖上琢磨。增加养殖密度,改善养殖方法,革新传统的出鱼方式,增加调水等投入品的支出……范德星和不多的客户组成了紧密的合作体系,直至今日,已经形成了7、8个人的核心客户群。而那些曾经担心其销量骤降的小伙伴们,突然发现,在范的带领下,客户的养殖面积和收入,都蹭蹭蹭地往上涨。和优质客户共同成长,做大做强的发展路子,现在看来,颇有种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范德星说,以前很多客户是10来亩的面积,现在都增加到了70多亩。养殖技术方面,我们也有了成熟的认识。“客户没增加几个,但是现在每年的销量都以25%的速度在增长。”曾经在草鱼行情低迷时睡不着觉的范德星,在转变思路之后,终于天天睡得踏实了起来。
采用吊网轮捕轮放
在三水乐平,范德星有60亩鱼塘,连成一片。他用手在空中划一个圈,转头对《农财宝典》记者说,“这一片都是我的,包了6年,现在还剩下3年,当时塘租1500元/亩,不过是按地来算的。”
做过建材生意,自然也算见过各种场面的人。即使养草鱼,范德星依旧想方设法地做着改变。第一件事,提高密度。在他之前甚至现在,乐平当地的养殖密度一直以1000尾/亩的密度养殖,但是范却将密度一下提高到了1500—2000尾/亩。密度大了,自然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于是相应的第二个转变又来了——轮捕轮放。“出一批鱼马上补一批苗,所以看似高密度,但是实际上对于养殖没有一点影响。”
为了更好地贯彻轮捕轮放的思路,范德星专门拿出13亩塘专养小鱼——有种类似标粗的性质,目的就是为了随时能够保持对养殖塘的补充。除此之外,引入吊网出鱼技术,做到随时出鱼。“这样可以做到资金的快周转,如果没钱了,可以随时吊一网鱼卖掉。”据范德星介绍,2009年,就曾经因为没钱拿货,立即吊了一网鱼卖,资金问题也就随即解决。“不要小看一网鱼,多的时候一次可以起捕2万斤鱼。”
选择产品要看重实际效果
密度大了,自然水质就相对难控制一些。《农财宝典》记者在范的鱼塘走了一圈,发现水体相对偏肥。“养殖密度大,投喂量也相对大,为了快大,水也调得相对肥一些。”
对于调水,范德星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好产品都适合自己。“微生物制剂产品,现在很多都是靠概念在卖,实际的功效,如果不实地使用一下,真的很难评价。”按照范德星的理念,投入和产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采用低密度养殖方式,实际上根本用不着花大力气进行调水。“如果亩产1000斤,对鱼塘产生的生态压力不大,加上产出就少,再去投入这个那个,那就没钱赚了。”
范德星现在使用的调水产品是三才星的酵素菌。一开始在《南方农村报》上看到广告,对微生态制剂产品本来就有疑虑的他,迫于养殖密度大水难调的状况,还是决定买来试用一下。“去年开始用,一直到现在,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他依然提醒说,水质调节和外在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意味着用了产品就一定有效果。“即使是好的产品,可能每个人情况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这个可能就是好产品也难推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