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动态 >
2013食品安全事件多来自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2)
时间:2014-01-10 17:36  浏览次数:

2013食品安全事件多来自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望月/摄

  对于瞎果门事件,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认为,我国国家标准GB/T18963-2012《浓缩苹果汁》规定了“苹果应成熟、洁净、无落地果,腐烂率小于5%。”并对原料腐烂率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抽样规则,以保证抽取样品具有代表性。因此,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规范的果汁加工企业,在原料分选和清洗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使原料腐烂率符合标准。以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的腐烂、落地果现象即判断“瞎果”被直接用于榨汁依据不足,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事件,食物中天然存在重金属,检出并一定有害。我国对食品中的重金属限量有明确规定,此次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以上相关限量标准,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事件,王竹天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对方便面进行了抽检,发现根本不存在塑化剂超标的问题。国家对所有的进入到食品包装的材料和物质都是进行过非常严格的一些风险评估。也就是说我们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条件进行实验,根本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风险,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所使用的包材,我们都应该放心和安全的使用。

  方便食品、标准、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及乳品是四大关注热点

  “2011-2013年36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发的、散点的,涉及到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孟素荷分析,以下重点领域受关注较多: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占28%。中国传统食品制作的复杂性,导致传统食品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评价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独特问题;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的事件也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高度关注,亦占11%。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也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孟素荷同时指出,热点问题的爆发与应急科普过程,无意间也是食品科学的传播过程,但行业需要反思的是:企业只重市场开拓,对产品的健康与安全研究不足,忽视公众科普;科技界对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自主深入研究尚未整体真正到位;公众科普应体现公益特征;标准研究应与产品创新和安全研究同时起步。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2013食品安全事件多来自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望月/摄

  会上,著名食品微生物专家刘秀梅研究员、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教授对2013年国外食品安全的热点进行了回顾分析,国际知名专家、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进行了点评。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的总体特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依然占食品安全事件的主体。遍布美国15个州的冷冻比萨、玉米粉饼和马苏里拉奶酪导致的大肠杆菌O121 疫情,俄罗斯学校食的肉饼、鸡蛋饼被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美国男童饮水后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而死亡等都是因微生物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二是原料、水源和加工等过程中的化学性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难题。这些体现在荷兰牛奶和美国狗粮污染黄曲霉毒素,法国瓶装水中药物残留,巴西原料牛奶掺入尿素和甲醛,泰国大米中含溴甲烷等事件中。一方面是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是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人类的关注。

  三是诚信缺失的恶意造假也在横扫发达国家。欧洲“挂牛头卖马肉”,英国清真鸡肉肠和汉堡中掺猪肉,日本食材虚假标识,德国掺腐败肉等造假劣行均发生于发达国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不仅损害人类健康,更有损行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强化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化监督管理,企业加强诚信意识,科技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媒体传递科学的信息。正视食品安全带给人类的挑战,需要政府、产业、科技、媒体各方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蒂尔公司摩洛哥项目举行管理人员座谈会   下一篇:日本冷冻食品厂工人作业靴上检测出农药成分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