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以改革为主旋律 以国门为主阵地 以发展为主方向
编者按:
2013年,是广东检验检疫局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深入探索实践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的一年,是努力深化改革、创新监管模式、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制度机制建设的一年,是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检验检疫职能转变、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和履职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质量安全保障的一年。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下,广东检验检疫人以勇于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作风,以攻坚克难、率先突围的勇气,大踏步走上新的征程,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四大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增光添彩。
全年共完成货物检验检疫300.04万批、货值1984.97亿美元;共检出出入境不合格货物2.98万批、货值93.55亿美元,不合格率分别为0.99%和4.71%;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679.29万人次,发现有症状人员2072人次。2013年,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18次对广东检验检疫工作作出批示予以肯定。
改革·主旋律
广东检验检疫人树立有利于职能转变、有利于质量兴国战略实施、有利于贸易便利化、有利于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增强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自我革命的决心和斗志,广泛深入调研,全面综合分析,及时调整思路,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把广东局打造成探索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工作之路的试验田、先行先试的示范地,在工作实践中破困局、解难题,积累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广东经验”。
认真参与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宏观管理工作研究。按照国务院关于法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实践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工作体系,广东局作为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宏观管理研究任务,牵头起草了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改革方案,方案系统地阐述了检验监管宏观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工作制度和机制、技术保障体系,为法检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全面启动业务模式改革。成立了业务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广东检验检疫局2013年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总体框架》,再造业务流程,完善分类管理,强化口岸把关,健全风险监控。一是推进了通关业务改革,实施直报通放、即查即放、快核快放、联网核放等10种通关模式,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通关效率。推进“两个平台”工作,重点抓好21个示范点建设。研发“航行港澳小型船舶检疫监管系统”,已在广州局和南沙局试用,2014年年初将全面推广应用。二是推进检验监管业务改革,推进分类管理合格评定体系电子化,深化分类管理合格评定的应用,探索重点商品检验机制、风险项目检测机制、一般项目监测机制以及敏感环节监管机制4大机制,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再造。选择产业聚集区域建立各类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区内实现优惠政策叠加,对区内企业优先评定一类企业和出口免验企业。创新市场采购检管模式,在南沙建立首个“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开发应用“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与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对接,自南沙“市场采购出口检管区”运行以来,通过南沙新港出口的市场采购商品达到5.20万批、9.54万标箱、货值23.70亿美元,进出检管区的集装箱平均作业时间从2~3天下降到45分钟,月均标箱数增长106%,抽查合格率提高18%。汪洋副总理批示:“外贸目前止跌回升,质检的努力功不可没,‘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的探索即是一重要例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外贸走势会更好。”在黄埔口岸建设输非市场采购商品集中检管区,在中山建设进口乳制品集中查验监管区,在新沙建设进口汽车集中检管区。三是推进食品业务模式改革,创新进口食品风险管理,深化出口分类管理。制定《广东局进口预包装食品指定/认可监管场所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为职能转变和模式改革建立制度基础。调整组建22个食品化妆品协作组,开展各类别食品风险会商,动态调整重点检测项目、监测项目和验证项目,提升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推进农产品业务模式改革,重点完善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执法把关体系和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口岸新业务准入机制,强化进境农产品定点加工和隔离检疫监管,创新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深化出口饲料“一厂一品一案”管理,促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电子化监管平台建设,促进出口水生动物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