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动态 >
蜜“贱”悬疑剧里的坑爹逻辑
时间:2014-02-11 17:55  浏览次数:

近日,央视曝光山东和浙江的蜜饯加工厂家随意往蜜饯原料里添加漂白防腐剂。加工厂将桃肉等原料直接在露天晾晒,常年暴露在苍蝇与灰尘中。这些蜜饯原料随后流入浙江、广东等地的食品公司。有媒体将来伊份、家乐福等店的蜜饯送检,发现各种添加剂都超国标最大使用量。

蜜饯一夜之间变蜜“贱”,这出悬疑剧让公众看得心惊肉跳。尽管剧情却是如此的老套,都是有爆料人向媒体爆料,媒体明查暗访,最后只需将所拍摄的镜头公布于众,便能让那些曾经吃过的人恨不得将哇啦一下全部吐出来。估计也没有谁能够心存侥幸,因为往往这曝光的主角,都不是一般的角儿,尽管不一定是一日三餐都是它,但是它们必然也是家喻户晓。

而在这出悬疑剧里,却充满着各种坑爹的逻辑。首先就是这以生产厂家们为代表的当地人们,在采访当中,这当地人是铁定不会吃这蜜饯的。为什么?这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此恶心,如此恶劣的制作环境,如此随意的添加添加剂,你说谁还会去吃这玩意?于是便有了这坑爹的逻辑——反正又不是自己人吃的,都是外地人吃的。

于是,这样的逻辑似乎便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提供了心理支持了。如此一来,生产厂家们都心安理得了,反正都是外地人吃的。染色馒头的作坊老板也是这样想的,毒奶粉的厂家都是这样想的,毒的也都如此想的……

再有便是每每有谁中枪的时候,监管部门必然也会跟着一起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监管部门一样会觉得自己很冤枉——说我们不作为?该查的我们都查了,该检测的我们也都检测了,还要我们怎么着?只不过,他们查的都是样板工厂,他们检测的都是“送检样本”罢了。比如这些蜜饯厂家,比如他会设两个厂,一个厂就是专门用来应付检查的,是样板工厂,叫样板间,真正生产的是另外一个厂。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跟质检部门做斗争的实战经验,而且他们甚至都联合作战起来了,一起联合起来去获得QS认证,一起去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

于是,公众看到了一副大家都很忙的欣欣向荣的境况。厂家很忙,各种添加剂,各种元素都很忙,监管部门检测部门也很忙……然而,媒体信手拈来,随便一个行业都是一出让公众触目惊心的悬疑剧,你说,这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而当道德血液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当有关部门都习惯于事后比事前更忙的时候,这样的悬疑剧必然还会越来越多,各种坑爹的逻辑更是层出不穷,这绝非骇人听闻!

阅读链接:分析:对上游的控制乏力 《每日经济新闻》

“产品品种那么多,产地又不同,供应商也是有几十上百个,怎样保证采购回来的货品质量、口味等都能做到统一的标准,我觉得这是一个管理难题,”李志起说,“双方一定要有严格清晰的品质标准,比如约定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成分,有很多很琐碎细节的管理,我觉得这对于来伊份这种贸易型企业,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事情。”

要做到对供应商的质量把关,李志起认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企业派检验员入驻供应商,对产品的品质进行检验和把控;二是聘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代表企业进行检测。“这些方法过去在IT行业和家电行业用得比较普遍,但是在食品企业较少使用,大多数企业缺乏这种意识和投入,还会考虑到成本控制。”

李志起认为,规模小,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生产的规范性比较落后,一直是国内食品行业的短板。来伊份公司用自己的门店、自己的渠道规模来整合上游的小企业,这本身是一种比较好的操作模式,但是,像来伊份公司这样多层级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觉得这个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可能是反向整合,包括资本方面的整合,也包括供应链条控制的加强,这才能真正化解对下游的风险。现在来伊份不涉及到上游的资本整合,对上游的控制就很难到位。”李志起说。


(责任编辑: 谢媛 )




上一篇:食用油的企业喜欢通货膨胀,因为他们可以提高食品的销售价格   下一篇:江西休闲食品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