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我国已确立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和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制度。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首次发布小麦粉、乳制品、食用油等11大类食品安全状况的国家监督抽检结果,瓶(桶)装水、果酒、配制酱油不合格率超过10%。 三鹿事件后,公众成了食品安全大背景下的惊弓之鸟,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训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不容我们再忽视食品的安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整合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等多个部门的检测资源,组建了食药总局,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 我国确立食品安全国家监督抽检制度和抽检结果定期公布制度,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食品抽检制在期待中重新上路。其实,食品抽检不是新鲜事物,早就有之。但是,这一次的抽测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结束了多部门监督、分段管理得的“九龙治水”的局面,统一由食药总局监管;比如统一了抽测结果发布路径,不会再出现数据打架、消费者莫衷一是的尴尬;比如抽测不再“老好好”,而是以发现问题为导向,等等。这些都是积极的一面,值得点赞。 虽然新制度确立后的第一次食品安全抽测做得非常好,但食药总局还是应当从之前多部门监管的食品抽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开老路走新路。既然我们寄希望于新的食品安全抽测,就希望食药总局领导下的抽测能做得更好,起到食品安全预警作用。如果新的抽测还是老规则,老制度,走老路,无疑是新瓶装旧酒,怕是难以承担其食品安全预警的作用。 这次抽测,以发现问题为导向,选择了公众关注度高、消费反映问题的食品种类,抽样设计也侧重安全隐患频发的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小微型企业。这些策略或措施非常好,不过,也应注意到检测的广泛性、随即性、公平性,切莫矫枉过正。以往,质监部门忽略了小微企业、小作坊,现在改正来,是好事。可是,职能部门抽测时要一视同仁,不宜带有色眼镜,弹性抽测,也不能受食品企业知名度高低的干扰,不能忽视知名大品牌企业的监管、抽测。 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抽测,应当是给食品安全又设了一道防火墙,形成常态的抽测机制和定期公布机制,给我们带来希望。我们期待着食品安全抽测机制能焕发新的生机,呵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