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的《2014中国商业报告》摆在多位自贸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这份涉及1017位中外企业高管的报告中有一个子项: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期望。绝大多数企业在“心愿单”的首位都勾选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高效服务”这一项。
上海自贸区这块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也肩负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重任。自贸区内的一线企业、机构对政府服务有哪些具体诉求,希望在何种业务领域展开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将来自一线的声音汇集成一张充满期待的“心愿单”,而更贴近市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正是他们的共同呼声。
跨境商贸期待离目标消费者更近
“我们看中的就是自贸区这个直销平台。”从事澳大利亚羊毛、羊驼进口生意的诚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法很坦诚,“同样一条羊驼毛被子,市中心要卖到五六千元,自贸区里的价格只要四千块钱,价差就在于省去了区外经销商环节。”
上海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客户名单里有着不少海外的中小食品企业,公司商务部总监陈彦青表示,“这些客户的规模都不大,自身资金有限,又想拓展中国市场,所以非常渴望利用电商平台去开展业务。”
上海自贸区已经启动了全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跨境通”,其目标是为所有电子商务运营商和发展商服务。运营商东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平台免费对电商开放,今后则会视情况而定。
目前,“跨境通”以进口模式为主,很快还将探索出口模式,方便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这个出口平台最快有望在下月上线,通过该平台,中小型外贸电商将告别快递或邮寄出口商品的方式,“光明正大”地走海关报关程序。
大宗商品期待交易规则灵活高效
“对于企业来说,肯定会以国际标准来衡量自贸区的各种规则是否足够便利。”同盛物流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期货运营中心副主任李魁征说,“就拿期货的仓单质押举例,我们的客户最希望在现货状态下就能实现质押融资。但受限于国内法律法规,这些业务目前还没有办法在自贸区开展。”
“再比如,目前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各类有色金属期货产品都是‘净价交易’,也就是挂牌交易价格都不含税,这其实是国际通行规则。”他表示,如果自贸区内的金融市场能做到接轨,相信交易量会迅速上升。
“贴近国内经济腹地,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在李魁征看来,这应是上海自贸区的“撒手锏”。
事实上,年内有望在自贸区挂牌的原油期货品种已经确立了“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思路。
眼下,上海自贸区正在大力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要素市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挂牌成立,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在区内设立了融资租赁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上海国际黄金交易所已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在加紧筹建。此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股权交易中心也都将在区内新设或者增设交易场所,未来将会有一系列多层次的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在自贸区建立。
“在原油期货上市后,我们更期待纯净价交易的有色金属期货产品也能很快在自贸区推出,满足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李魁征说。
金融服务期待“虚”“实”形成合力
金融“造血”如何助力实体经济,也是自贸区关切的问题。随着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逐一落地,框架日渐成形,如何具体推进,一线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判断和期待。
浦发银行自贸区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贸区内设立大宗商品跨国交易平台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相关货品定价权。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对于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监管,如果自贸区先行先试,针对总部在上海的银行进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探索,允许金融机构设立商贸公司,对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无疑将是一大利好。
商业银行投资设立贸易公司,既有金融交易,又从事实物买卖,是国外银行中较流行的参与、服务大宗商品贸易的方式。自贸区良好的综合性投资环境和保税期货交割等多种新型业务模式,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基础和机遇。目前,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已在境内注册成立了全资商贸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上述负责人还建议,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需要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或者投资者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对自贸区内有潜力而未上市的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进行股权投资。同时,建立适应创业需要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机制,重点投资自贸区优先发展的特色行业和企业,也是商业银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