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 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 96岁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
当天的奖励大会上,2013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一一揭晓并颁奖,本年度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
关键词
年轻化
今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6.6岁。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项目“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教授施章杰,今年只有39岁,而他的团队中最小的才27岁,平均年龄34.4岁。
企业创新
在今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牵头完成的占35.8%。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势头强劲,这些项目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连续三年空缺后,今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衔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确立了铁基超导体是新一类的非常规超导体,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探索和研究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热潮。
民生科技
在群众普遍关注的医药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食品安全等领域,大量优秀成果脱颖而出。
如李兰娟等完成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创建了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为解决重症肝病高病死率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法制晚报
张存浩:给火箭加注推进剂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面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和弄虚作假,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赞誉。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
放弃深造离开旧金山
1928年生于天津书香门第,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后转入密西根大学,张存浩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然而,1950年,他刚刚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
张存浩报国心切,1950年10月12日,他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放弃多家单位给出的丰厚待遇,离开旧金山登上开往祖国的轮船。
山沟钻研火箭推进剂
1951年春天,张存浩谢绝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辞别了家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前,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就是满足国家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刚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毅然接受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大煜院士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激化,迫使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
没见过火箭,没见过发动机,张存浩作为负责人,带着一群人进驻了金家沟这个名符其实的山沟里。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存浩与他的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1964年,项目成功收官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最大理想就是报国
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张存浩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激光领域的研究。
“回国后,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存浩坚定而从容:“从青年时代起,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一生都在围绕国家需求搞科研的张存浩,虽已年迈,仍不忘科研事业和指导年轻人。闲暇时间他喜欢唱歌、散步,更多的时间则还是在看书学习。
程开甲:核试验开路进爆心
50年前,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是当时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呕心沥血的坚守与奋斗,其中就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销声匿迹几十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1962年,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
核试验带头入虎穴
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有一次,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因为洞内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技术人员极力劝阻。程开甲却说:“你们听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吗?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最后,他穿着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坑道。
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程开甲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但他一生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创新不辍。离开戈壁滩后,程开甲多年来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
学普通话的任务没完成
据《解放军报》报道,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总理问:“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安全绝对没有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周总理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太重。
程开甲话音一落,总理又突然发问:“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啦?”程开甲猛地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总理笑笑把话岔开:“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
如今谈起这些,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重庆市6项成果榜上有名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昨天,记者从市科委获悉,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重庆市共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科学技术奖。其中,由第三军医大学研发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而这项历经15年的科研成果,能对由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据悉,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新药证书的幽门螺杆菌疫苗。
疫苗可有效预防胃癌
据了解,重庆市6项成果奖中,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由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历经15年完成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病的罪魁祸首。第三军医大学于1995年开始启动“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相关研究。2009年通过三期的临床试验证明,对人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刺激人体产生特异的血清IgG和唾液sIgA抗体,在6—15岁的受试人体中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率为72.1%,由此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副主任郭刚教授介绍,这种疫苗可以有效弥补目前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的不足,通过服用该疫苗,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激发人体针对幽门螺杆菌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即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也不对身体产生影响的效果。该疫苗属于一种蛋白疫苗,无任何毒副作用,非常安全。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副主任吴超教授表示,我们把免疫人群定在6—15岁。服用疫苗的次数为三次,一个月内完成免疫。该疫苗价格总体来说比较低廉,预计两三百元就可以搞定。
农民企业家获奖
在此次获奖的项目中,《柠檬果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重庆长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刘群总经理也成为本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农民企业家。
据介绍,对生物有机酸发酵技术的研究,此前在世界上都是空白。刘群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从事医药生产,他了解到柠檬酸对软化血管、调节胃肠功能、打破血管壁栓塞等方面都有治疗作用。从2000年开始,他建起实验室研究柠檬酸的发酵,直到2008年,他突破了关键难点,创建了耐酸酵母菌、阶梯降酸、单糖作为补充糖源等柠檬汁发酵关键技术,才打通了产业化的可能性。
目前,该项目已经成功开发出柠檬果汁饮料、柠檬果酒、柠檬果醋、蜜炼柠檬茶、柠檬苦素等5大系列8款新产品,
其余获奖项目分别为
1、由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技术与新材料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2、由重庆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3、由重庆大学、湖南省电力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4、由后勤工程学院参与的一个保密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庆晚报记者 张水红 贺怀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