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情缘
曾在南开中学读高中
学校教育让他终身受益
商报记者 秦健
“他是一个内心柔软,充满感恩之心的人。”昨天,记者走进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的母校——南开中学,几位与张老有着一面之缘的老师提起他,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
“他是个亲切而感性的人。”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介绍,年逾八旬的张存浩是重庆南开中学1944级学生,高中三年在南开上学。2006年,张存浩来渝参加一个学术活动,特意来到母校南开中学走访,他陪着张存浩参观了校园。
田祥平回忆,当年,张存浩走进校门时非常激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教学楼,张存浩告诉他们,离教学楼不远处有一棵黄葛树,当年,他经常在树下读书。
田祥平指着学校实验楼上面的题词说,2012年,学校实验楼竣工。张老得知后,很快给学校寄来了他的亲笔题字——南开中学实验楼。他说,希望借此激励学生发奋图强,攀登科学高峰。
“他是一个内心柔软,充满感恩之心的人。”对于2006年张老回到母校的一幕,原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仍记忆犹新。“他特意走到校园张伯苓先生雕像前,恭恭敬敬地三鞠躬。他说,这一辈子非常感激南开对他的培养,南开的‘公’、‘能’教育令他终身受益,从此立下报效国家的志向。”
离开母校前,张存浩给母校题词:“我爱南开,嘉陵水碧歌乐情,母校师长育我情。”如今,题词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南开的校史陈列室里。
置生死于度外 最好的时光献给戈壁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置生死于度外 最好的时光献给戈壁
50年前,中国西部的戈壁上空腾起巨大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东方巨响的背后是当时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呕心沥血的坚守与奋斗,其中就有一个传奇的名字——程开甲。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昨天,这位96岁高龄的科学巨匠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接过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最高科技奖证书。
建功核试 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去干什么却不清楚。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1962年,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
他参加制定了我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依据国情否定了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
生死度外 多次进入核爆后现场
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有一次,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因为洞内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技术人员极力劝阻。程开甲却说:“你们听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吗?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
最后,他穿着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坑道。他一边详细地观察询问,一边嘱咐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现场资料收集齐全,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现象。
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程开甲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但他一生在学术研究上始终创新不辍。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时,他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回国后,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等。
薪火传承 弟子中培养出女院士
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程开甲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作出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他相信,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与程开甲大胆将这一高难度项目放心交给年轻的邱爱慈不无关系。而邱爱慈还是研究所走出的10位院士中唯一的女性。
对于自己获得的很多荣誉,程开甲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离开戈壁滩后,程开甲多年来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每每想起在核试验场区的生活,他总是充满感怀。因为那里有他充满激情的岁月和挥之不去的眷念……他说,自己还要“努力不懈,不老长青”。据新华社
重庆情况
我市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农民企业家首次获大奖
商报记者 刘晓娜
重庆商报讯 昨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其中,我市共有6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据了解,此次我市6个获奖项目中,包括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由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1.1类原创新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的Hp疫苗,获国家1.1类新药证书。
此外,由重庆大学参与的项目《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重庆大学参与的项目《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重庆理工大学参与的项目《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由后勤工程学院参与的一个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